青花瓷的突然崛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缘于釉下彩工艺的成熟。
在釉下彩工艺,尚未被广泛采用之前,在瓷器上施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之前的瓷器纹饰多是以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做装饰。
釉下彩技术成熟后,在瓷器上作画并烧制成功,已经成为了可行之事。
由于釉下彩工艺,保证了瓷胎上的彩绘不会因窑炉的高温,而使色彩及图案受到影响或影响较小。
从而大大提高了彩瓷的成品率。
而以钴为呈色剂的釉下青花,经烧成后色泽明亮,纹饰鲜艳且永不褪色。
这使得青花瓷,赢得了广泛的好评,由此产量迅猛增加。
所以,釉下彩成熟的工艺技术,是青花瓷大批量生产的直接保证。
第二,就是海外出口的原因。
众所周知,国外的一些著名博物馆中,都收藏有13—14世纪前后,中东地区所生产的“青花瓷”制品。
这些“青花瓷”质地粗松,品质明显与天域生产的青花瓷,有较大差距。
因此,随着元代对外交往的发展,天域的青花瓷成为出口最受欢迎的瓷器品种。
故而,促进了天域青花瓷的大量生产。
青
花瓷大量出口海外,也从海底沉船中得到了印证。
第三,便是蒙古族的色彩崇尚的原因。
在蒙古族崇信的原始宗教——萨满信仰中,蓝色象征天,白色象征善。
并且这两种颜色,也是蒙古族起源图腾——“苍狼白鹿”的颜色。
由此,青花的白蓝相间,恰好完美地体现了统治民族的色彩崇尚。
于是青花瓷便在元代迅猛崛起,成为行业领军者。
元代时期,元青花的产量非常大,由此决定了元青花,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但是,约七百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人冒了出来。
他根据现藏英国达维特基金会的,一件带有“至正十一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进行研究。
最后竟然在传世的一众青花瓷中,辨认出一大批元代青花瓷来。
仔细一统计,全世界已知元青花,加起来总共也就300来件!
自古物以稀为贵,元青花由此身价直上云霄。
谁家要是有个品相不俗的元青花,一个亿的小目标分分钟就实现啦!
在天域的古董瓷器中,元青花仿佛神一般的存在。
以“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代表的元青花,屡屡在全球拍卖场上创造价格神话。
以“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代表的元青花,多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天域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
元人蒋祁著《陶计略》,是记载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
这本书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
实在是天域陶
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
另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
传统的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
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上。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