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熟悉程度远超过自己的敌人,就足以说明此人,到了战场之上是那种敢打敢拼的人。
尽管此人年纪略微大了一些,但不过五十多岁的年纪,也可谓算是正当年。只是此人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做过主帅。虽说这些年,大战、恶战打了许多,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可其在到了四品之后,不是做前锋便是做副职。在定远州做防御使的时,统带的也不过两千边军。
统帅全局经验略差一些,可能是此人最大的不足。不过,这就要看黄琼这个节制两路,文武官员的统帅怎么用了。毕竟你这个制置大使,才是真正统筹全局的人。其实这位枢密使,真正想推荐的是眼下出任山西节度使,正在忙于山西路平叛的那位何大人,那才是真正老将。
只是山西平叛,虽说大局已经不差。可毕竟离着真正收口,还差上一些火候。而临阵换将,又是兵家大忌,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推荐了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将。年纪虽说大了一些,可不管怎么说,也算是身经百战。又是在宁夏府属下定远州,成长起来的武官,优势很明显。
听到枢密使提出的这个人,黄琼微微一愣。这个高元锋不是别人,正是母亲当初交给自己的那份名单之中,自己外公眼下还留在军中不多,确切说还在带兵的当年旧部之一。这个人虽说不是自己原定的人选,可从此人的经历来看,却是比自己的原定人选更加的合适。
不过,此人虽说是外公的旧部,可未必对自己是真的服气。人心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谁能保证此人一直留在军中,虽说升迁上也受了一点影响,但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将领,实际上升职也不算慢的他,走到今天会不会靠着出卖一些东西或是人?
至于自己选择此人,老爷子会不会担心,自己与当年的淮阳旧部又联系上,黄琼现在倒是不在怎么太看重。老爷子现在既然已经做出了,关于某些事情的决断。再来怀疑这些只能说明他很无聊。就算老爷子在多疑,在这件事情自然有母亲帮着安抚。
想到这里,出于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思。黄琼虽说在心中,对这个人选也很认可,但是多少还是有些犹豫。只不过黄琼的犹豫,还是相当短暂的。考虑到此次陇右平叛的特殊性,黄琼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当即便在书案上,写下了一封调人的手谕。
让枢密使、兵部尚书现场附名之后,联名发往驻扎在新安的锐建营。要求这位高都指挥使,立即赶回京师。派人将这封调令送走。而黄琼直接下手谕调人的做法,哪怕都知道这位英王如此做,肯定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权。但在座的这几位大员,却是依旧咂舌不已。
从废太子被立为储君开始,到废太子最终被废掉储君之位。这多少年了,废太子连军权的一点边都没有碰到过。只要哪怕是稍有接触,皇帝轻则一顿训斥,重则要禁足数日。而眼下这位英王,调动一个正三品武官,却是只下了一个手谕,几乎可以说不是一般轻描淡写的很。
而对于除了自己身边侍卫之外,就连一个从七品武官都不得接触的废太子来说。这样的权利,从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得。这样的权利,曾经是废太子梦寐以求多少年,都不可得,也从未得到过。当初的废太子,别说调动一个从三品武官,就是调动一个八品武官的权利都没有。
哪怕是调动一个文官,正四品以上也是要请旨的。更别提,如今皇帝每日批阅的奏折。除了枢密院、殿前司,少量兵部与吏部的折子之外,几乎大部分都是面前这位英王代笔的。过去皇帝接见朝中外放,进京面圣或是调任京官的外地官员的事情,如今也是这位英王代为。
别说州府一级的官员,便是安抚使这一级,都是这位英王代为接见。他们甚至听说,皇帝原本将接见调任节度使、兵马使,边军防御大使这些武官,这种以前别说其他皇子,便是太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打算一并甩手给这位英王。只是这位英王死活不答应,才算是作罢。
眼下这位英王,与皇帝唯一的区别,只是没有权利撤换三省六部的几位相爷,六部尚书、御史台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及正副枢密使,殿前司的几位都指挥使,这样的一品大员罢了。而等这位英王此次平叛回来,谁知道皇帝又会授予多少权利?
自从当初始皇帝肇基以来,历朝历代除了那些已经架空自己老子的太子,比如玄武门事变后的唐太宗之外,又有哪朝哪代的太子,被皇帝授予过如此大的权利。更别提,眼下这位虽说有了储君的名义与荣耀,却还没有储君名分,如今还只是一个亲王封号的英王。
按照目前皇帝对这位英王的放权速度来看,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