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专挑唐玄宗李隆基最敏感的部分下手,这一箭三雕,可谓既狠又毒,又成功击中皇帝的心窝。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对这件事的处理有点让人不着头脑。他给韦坚定的罪名是“干进不已”,而不是“规立太子”。所谓“干进不已”就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谋取进阶,这个定性实际上将太子李亨摘除在外了。
于是判决结果如下: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文,皇甫惟明贬为播川太守。
韦家人当然不服,韦坚的弟弟、儿子、李隆业的儿子李琄等人集体行动,齐声向唐玄宗鸣冤。这个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唐玄宗李隆基勃然大怒。于是韦坚和皇甫惟明被杀,韦坚的几个弟弟和儿子也同时遇害,家族子弟遭流放,亲信们纷纷被罢官夺职,连李适之都被卷了进来。
此时的李亨已经当了十年的太子,年龄也已经三十五岁了,身边的势力也具备一定的规模,他不可能看不清父皇对他的定位。
因为太子告了病假一个月,根本不知道李林甫的阴谋,此事来的太突然了,打的李亨措手不及,他很惊恐,身边的谋士江浩然为他出了金点子,他道:太子,以大局为重,隐忍退保,为撇清和韦家的关系,必须马上向皇上上一份休妻的奏折,于是,太子以感情失和为由,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休妻,并获得了批准。太子李亨的做法看似非常窝囊,怎么连自己的妃子都保不住,但政治家明察秋毫,他有他的政治头脑和远见,不能着眼于儿女私情,坏了未来的大事。
与太子妃离婚,其实是李亨向父亲表明的一个态度。有了这个态度,唐玄宗李隆基就有了让李亨安全着陆的理由。
这个事件是李林甫完胜吗?显然不是,李亨虽然损兵折将,但太子之位并未动摇。同时,皇甫惟明的两镇节度使之职落在了太子的另一个亲信手中——王忠嗣。
这表明,唐玄宗李隆基在打了李亨一巴掌的同时,又敲了李林甫一个板栗。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要这么做呢?唐玄宗李隆基左打右敲,确保两方势力都离不开皇权。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对太子有所忌惮,但那是基于皇权需要的“常规程序”,而不是真的抓住了实实在在的把柄,因此他对李亨有防备,但绝不会触及根本。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对李林甫有一个公开的评价——嫉贤妒能,他很清楚李林甫是个什么货色,绝不可能不防。尤其是在左右相制度下,他给了李林甫极大的权力,就一定会给他设置防火墙。太子李亨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树在李林甫面前的那道墙。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要让李亨和李林甫两派势力相互制衡,谁也不能一家独大,两派都要依附于皇权才能生存。在这个事件中,唐玄宗李隆基虽然不相信太子会卷入其中,但他很讨厌边将、外戚和太子走得太近。处理的结果也表明,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想压一压李亨的势力,而不是彻底打倒太子。
那么,剪除羽翼而不伤及太子自身就是最好的办法。李林甫丧心病狂,预示了他的结局一定会很惨!李林甫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该扮演什么角色,假如他投入太子的怀抱,那么他就不可能长期相权独揽。因此,李林甫与太子李亨的交恶,既有过往的旧怨,也有屈从皇权的现实。对于李林甫来说,唐玄宗李隆基给他的是一粒沾了毒的相权,吃了,眼下很爽,将来一定会死得很惨;不吃,眼下的这点爽都没有。
李林甫从进入官场的那一天起,就玩了命地往上爬,要的不就是爽歪歪的感觉吗?不过这家伙够狡猾,在弹劾韦坚、皇甫惟明时,他始终躲在后面,冲锋陷阵的是一群“雇佣兵”。
韦坚最大的失败,是急于求成,不能洞察局势。韦坚如果能看清楚局势,并且能将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他的未来必将不可限量。
但,韦坚无论有多受宠,只要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他是永远不可能当宰相的。理由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绝不可能用一个太子的人当宰相。
因此,韦坚如果是个最聪明的人,做法应该是将自己塑造成皇帝的人,适当拉开与太子的距离,在暗中保护太子。至于跟李林甫如何相处,一切以唐玄宗李隆基的态度为标准就行了。
以韦坚先前打下的基础,这个难度其实不算大。遗憾的是他没有看清这一点,太急于下场跟李林甫扳手腕了。
皇甫惟明是个毫无政治头脑的莽撞汉,很大程度上,韦坚、太子李亨和李适之都是他的受害人。自古边将干政就没有好下场,皇甫惟明与太子交好,这本来就是很敏感的事,又主动往是非堆里扎,行事又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