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肃公赢钪御驾亲征出兵进逼东周王城,向东周王吉恒索取九鼎。东周王吉恒对此很担忧,就把事情告诉了朝臣颜率真。颜率真说:“大王不要忧虑,臣请求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真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无道,想兴兵进逼东周国,威胁我们君王交出九鼎。东周国的君臣在宫廷上想尽各种对策,结果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是一种美名;得到的九鼎,是极重要的宝物。但愿大王能努力去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援东周国,秦兵因此撤退了。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真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真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真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真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瓿(bu)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真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齐王将向东周王索要九鼎,东周王又为此担忧。颜率真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真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东周国仰赖贵国的义举,我君臣父子才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地将九鼎献给大王,却不知贵国要经由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真说:“不可以呀,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情很久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就借道楚国。”颜率真回答:“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进行谋划。如果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了。”于是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要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真说:“我东周君国的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这么大的鼎,并非像醋瓶子或酱坛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手提着或装在怀中就拿到齐国;也不像鸟集、乌飞、兔跳、马跑那样,可以很快地直接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讨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为了搬运一鼎而动用九万人,九鼎就需要八十一万人,需要的士兵、工匠难以计数,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所用于后备的,与这个数字相当。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呢?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真赶紧解释说:“臣不敢欺骗贵国,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国的君臣可以迁移九鼎听候您的命令。”齐王索要九鼎的事于是作罢。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国进攻韩国的宜阳,东周君对大臣赵累说:“您认为结果会怎么样?”赵累回答:“宜阳一定会被秦兵攻陷。”东周王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执甲之士大约有十万,而食粮也能支用几年,韩相公仲的军队有二十万人,又有楚将景翠率领楚军凭借山势发兵救援,所以我认为秦兵一定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赵累回答:“秦将甘茂在秦国是寄客身份,如果攻打宜阳有功,他将像周公旦那样掌权;如果无功,将不能留在秦国。秦王不听群臣和亲族的意见,执意攻打宜阳,如果宜阳不能攻陷,秦王一定因此蒙受耻辱。所以,我认为秦兵一定能攻陷宜阳。”东周王说:“你替我谋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