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刘太后和李祯看着包拯更顺眼了。
刘太后随即转向李祯问道:“皇上之意?”
李祯拱手回道:“请母后决定。”
这一幕顿显母慈子孝的感人景象。
刘太后轻轻点头,沉声说道:“包卿所奏甚是合理,准。”
她说包拯的建议甚是合理,就变相地说范泰的建议非常不合理,同时打了谭远忠、向善志和顾时的脸,让他们的脸上露出讪讪的神态。
刘太后的作风变了,一句“不生而养、一世难还”,让她的心里有底了。
而李祯的态度也让她的疑虑渐渐消失。
,!
再由自己的亲弟弟长兴侯掌管左武卫,刘太后的心里很踏实。
这种踏实感让她对范泰等人的依赖逐渐消失,还对他们升起疑心,离间她与李祯母子关系谁能得利,刘太后的心里很清楚。
在这个问题上她很警觉,李祯是先帝的独子,如李祯因为孝道失去皇帝宝座,就会从先帝的兄弟后代中选出一个来当。
这是刘太后绝对不愿的。
李祯不是她生的,却是她养大的,母子关系已经确立,加上“不生而养”这句话,他俩的母子关系牢不可破。
想明白这个道理,刘太后对散布谣言者深恨不已,授予包拯极大的调查权,也是想将散布谣言者揪出来。
她明白,暗杀陈恪与“不生而养”这句话有极大关系,等陈恪一死,无人再去推动“不生而养”这个伦理关系,过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出现生母大于养母的传言。
这时的刘太后就极想让陈恪活着。
而李祯亦是如此,胡缓给他分析过,生母、养母不是问题,如生母尚在尽可尽孝,生母去世,前去祭拜也是应该。
唯一不应该的是将此事政治化,生母养母只能选择一个是不对的。
胡缓明确了李祯应尽的孝道,李祯的心里也卸下了负担。
但胡缓却明确自己想不到那席话,陈恪的一席话十分精辟,尽显孝道的轻重主次,彻底化解了李祯和刘太后的尴尬。
胡缓心底坦荡,赞许陈恪的能力,最后给他下了一个极高的评价,“陈恪有国士之才。”
而李祯肯定这个评价,并通过今晚多个阴谋者想要干掉陈恪的举动,再次肯定了陈恪的能力。
他明白一个道理,阴谋者想要干掉的那个人,自己一定要全力保护。
而刘太后的想法与李祯一致,承旨司拟制的圣旨很快落在包拯手里,刘太后还不放心,责令殿前司协助包拯查案。
于是这个案件确实闹大了,兴京城的各条街路、小巷遍布官兵、军巡铺和巡捕。
随后殿前司的太监、逻卒参与进来,再加上衙内们的家丁、仆役,灯笼火把照得全城亮如白昼。
一直闹到早晨他们还在继续查找,让人们一早开门就得到一个爆炸式消息,“陈恪失踪了。”
消息很明确,陈恪不是自己跑的,是在四伙黑衣人的拼死厮杀中失踪的。
这四伙黑衣人都是高手,有想暗杀陈恪的,有想保护陈恪的,有想抢走陈恪的。
而且此事闹大了,据说太后和皇上震怒,连夜下旨一定要救回陈恪,还派出御龙卫、殿前司、左武卫、右武卫、天武军分头追查全城查找。
而国子监、太学院的衙内们也是全员出动查找陈恪。
传言不断扩大,众人轰传,太后、皇上为找回陈恪,派出了兴京的所有军事力量。
随着一道道消息传来,陈恪的名声再次提升到一个高度,人们纷纷发出感叹,“这是一位什么人物啊!”
京城人见多识广,却从未见过一个小助讲的失踪引发这么大反应的。
:()晴阳照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