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五代十国已经被宋朝取代,但是有些人暗中的阴谋却并未宣告结束。”
在我们似懂非懂的目光中,觉空缓缓开口,对我们若有深意的说道。
“赵匡胤一生戎马,可是却在平定南唐后的第二年便身染重病,壮年而亡,而关于他的驾崩可谓是扑朔迷离,相信诸位应该都听说过所谓烛影斧声的故事。”
听到烛影斧声四字,我顿时眼前一亮。
我们似乎又接触到了一桩千古谜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有所停留,在觉空的话语中我们知道,赵匡胤本就是身负帝命之人,而且他还有着阎罗王的帮助,最终,他成功的建立了北宋,终结了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时期。
在位期间,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了南方的多处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并且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了导致唐朝灭亡的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可是就在赵匡胤平定了李煜的南唐之后,他却没有一鼓作气,彻底平定天下,因为就在第二年,他便离奇的逝世了。
关于赵匡胤的逝世,千载以来说法不一,史书中只是简单的写到其驾崩于万岁殿,却出奇的并没有任何关于死因的具体记载。
对于其死因,坊间猜测千奇百怪,有人说赵匡胤死于饮酒过度,还有人说赵匡胤死于腹下肿疮发作,种种野史秘闻数不胜数,死法之离奇简直令人惊叹。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其具体死因是什么,在赵匡胤死后最大的受益人都只有一人,那便是后世人称宋太宗的赵光义。
史书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太祖赵匡胤大病,召其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而晋王赵光义闻听此事之后,便阻止了下人的传唤,由于赵光义乃是赵匡胤之弟,所以下人便听从了他的阻止,并没有召唤赵德芳进宫议事。
在阻止了赵德芳进宫之后,赵光义不经通报便来到宫中与太祖详谈,由于二人所谈的具体内容,左右皆不得闻,所以到了如今,这段内容早已成为了千古谜案,后人无从知晓。
兄弟二人饮酒倒了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据传闻记载,在二人交谈之间,曾有人遥遥望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之状,随后又听见太祖似乎用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这听起来就倍感离奇的一幕,便是号称华夏千古奇案的“烛影斧声”。
其间具体过程不知,只知当夜太祖驾崩,皇后吩咐手下去请秦王赵德芳前来,而就在这时,晋王赵光义再次赶来,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其乞求放过母子之命,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随后,晋王赵光义便登基为帝,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很明显,在这段记载中,人们可以轻易看出一些端倪。
纵观神州历朝历代,每一位帝王在面对自己的身后之事时,所想要挑选的继承人,往往都是自己的孩子,极少会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
而在这段记载中,赵匡胤大病后所想到的第一个人也明显并非赵光义,而是其第四子,赵德芳。
但是,在他派遣手下召唤赵德芳前来商议后事之时,下人却被赵光义阻挡,赵德芳不知此事,自然不会前来公众,而随后,赵光义便未经通报直接进入了赵匡胤的寝宫,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无论此事是否与赵光义有关,总之,在赵匡胤死后他成功的继承了帝位,最终坐到了那万人之上的位置。
并且,在赵光义即位后曾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对于记载赵匡胤的一本起居注,身为帝王的赵光义居然如此上心,这般行为似乎颇有些欲盖弥彰之意。
而至于赵匡胤真正想要继承皇位的第四子赵德芳,却在太平兴国六年便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如此年纪,甚至用英年早逝都不足以形容,这实在无法让人相信此人是正常死亡。
综上所述,赵光义的这个帝位,坐的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他之所以会做出后续的举动,应该也是想要维持自己的形象,消灭某些能够证明他不轨行为的证据。
不过想来也是,觉空不会对我们提及无用之事,若烛影斧声一事只是虚构,他断然不会对我们出口询问。
而既然觉空主动提到了此事,那便证明所谓的烛影斧声一事确实存在,既然此事真实存在,那也就证明在赵匡胤死亡的当晚,赵光义确实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