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辅政(4)
我们再回到五八〇年。
军国大事完全交由外戚打理,朝中大臣、皇室宗族也一定有许多人看不惯。杨坚当然也明白,于是他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培植党羽,铲除反对势力。
他第一个瞄上的是御正下大夫李德林。
杨坚受命辅政之时,就派自己的弟弟、邗国公杨惠捎话给李德林说:“朝廷赐令让我总管文武大权,我个人能力有限,难以独自担当治理国家的大任。我想让你帮助我,与你一起谋划大事,你千万不要推辞啊!”
李德林是一个投机者,眼看杨坚要做大,早想入杨坚的伙了,听杨惠这么一说,真是正中下怀。他立马答道:“我愿意追随您,虽死不辞。”
杨坚本来还有点吃不准,没想到李德林答应得如此爽快,心里非常高兴。
起初,刘昉、郑译商议让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刘又要求担任小冢宰。杨坚有点急了,私下问李德林:“他们把位子都抢完了,那准备把我怎么安排呢?”
李德林倒会安慰他:“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这几个名词。
1.冢宰:周官名,亦称太宰。相传殷周时候置太宰一职。北周时候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辅佐君王治理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之时候不置,北周依《周礼》建六官,所以设有此官。隋唐均无此官,.明清时候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2、大丞相:百官之首,类似于后来的总理,掌管全国的政务。
3、假黄钺:黄钺,是指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以黄钺借给大臣,表示该大臣可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魏、晋、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常加此称号。
4、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当于后来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等到为天元皇帝办完丧事,杨坚也就毫不客气地做了大丞相。
当断即断,当仁不让。杨坚具有做大事的性格,他知道抓住时机,果断出击。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
当时北周将帅大臣尚未归心于杨坚,杨坚就特意把掌管宫廷宿卫的司武上士卢贲安排在自己的身边。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力量和威权,杨坚扬言要把丞相府搬到正阳宫去。正阳宫原是太子住所,杨坚以此作为丞相府,其野心不言自明。
朝中百官这下傻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或者同意,或者赞成,你得表个态吧。但是在“炙手可热势绝伦”的大丞相面前,大家都集体失语了。
杨坚一面密令卢贲部署宿卫禁兵,一面召见公卿大臣,对他们说“不想干的留下来,想求取富贵的跟我来!”
公卿大臣们三三两两私下商议,有的表示愿意追随杨坚,有的则想留在朝廷。这时,卢贲带着全副武装的宿卫禁兵来到,公卿大臣们谁也不敢不走了。
此时,他们才明白了,其实他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跟杨坚走,他们没得选择。
杨坚带着朝中百官出了宫廷东门崇阳门,来到正阳宫,但是守门的禁兵不放杨坚进去,卢贲上前对他们说明情况,禁兵还是不肯撤离。卢贲一下子火了:怎么?给脸不要脸啊!他双目圆睁,厉声喝令他们滚开。
守门禁兵欺软怕硬,一看这位爷这么凶,弄不好还要玩命,于是就撤了。
杨坚得以进入正阳宫。
杨坚通过此举,进一步检验了自己的权威,也以此探得了大臣的内心,为后面的人事调整提供了一个参照,可谓一箭双雕。
卢贲从此负责掌管丞相府的警卫。
于是任命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李德林为府属,北周内史下大夫勃海人高颎被任命高为丞相府司录。
关键时候站对位置,对于官场中的衮衮诸公来说,比政绩更可靠,比才能更重要。但站错队的情况是常有的,这就像是一场赌博。筛子不翻出来,你很难判断点数。
还有一个人,让新的领导班子无法接纳。这个人就是汉王宇文赞,周静帝的叔父。当时他是以皇叔的身份入居禁中,听览朝政。刘昉觉得这个汉王碍眼,但又不能动粗,因为人家毕竟是天子叔父,皇室至亲。
于是他想出了一计。
这种计策专为男人而设,而且屡试不爽,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制服对手的重要手段。对了,你已经猜到了,就是美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