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了顶峰。
他接着该走下坡路了。
在文帝“废长立幼”的问题上,他坚持己见,认为长幼有序,太子不可轻废。
这让文帝很难堪,让皇后很生气。文帝想,老高以前做得都挺好的,怎么现在跟不上中央的步子了呢?
后来文帝找个理由把他免了,让他回家养老。人一有难,就有人落井下石。此刻就有一个人上告,说他儿子高表仁曾对他爹说:“司马仲达当初托病不朝,于是拥有天下,您今天也遇到类似情况,怎知不是福份?”
高表仁有没有说过这话,鬼知道。反正报告这事的人,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高颎置于死地。
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胃、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都上书请愿,证明高颎无罪。但这些人的证明不仅没有为高颎脱罪,反而更加惹恼了文帝。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大都是高颎一手提拔起来的。
皇上大怒,立即下旨把高颎囚禁在内史省,严加审问。
审来审去,也都是一些传言,并未找到高老先生谋反的铁证。但看到文帝很生气,大臣就建议把高颎宰了算了。
这时候皇上却高抬贵手了,当然不是因为高颎不该杀,而是因为他头里已经杀过几个了,杀多了不好交待。
文帝说:“去年杀虞庆则,现在又杀王世积,如再杀高颎,天下人会怎么说我?”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相关史料:开皇十七年,尚书右仆射虞庆则奉命出任桂州道行军总管,讨伐李世贤叛乱。平叛战争结束后,虞庆则没有受到封赏,反而成为阶下之囚。为什么?因为此时有人诬告他企图谋反。这下好,平叛的功臣一夜之间成了叛贼。杨坚偏听偏信,在没有丝毫证据的情况下,就胡乱杀了虞庆则草草了事。
开皇十八年,大将军王世积的部下皇甫孝谐犯事获罪,他想找王世积帮忙开脱,被王世积拒绝,皇甫孝谐怀恨在心,在被捕后就指控王世积谋反。文帝也同样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逼迫王世积自尽。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这两件事情,都不是因为杨坚蒙蔽铸错,而是因为他蓄意所为。说穿了,这些大臣都是草创元勋,功绩显赫,杨坚放心不下,于是借故诛杀。猜忌功臣、卸磨杀驴几乎是所有开国君主的共同嗜好。
文帝暂时饶了高颎一条小命,把他削职为民。
杨广即位后,又想到了这个治国人才,于是一道圣旨,他又被拜为太常。
杨广那时十分奢侈靡费,迷恋声色,又发起修筑长城的劳役,弄得民不聊生。
高颎十分担忧,就对太常丞李懿说:“周朝因好乐而灭亡,殷鉴不远,怎能又这样呢?”
当时,杨广为安抚边境,对启民可汗恩宠有加,一味地礼遇和厚待。高颎看不惯了,就对太府卿何稠说:“这个胡人颇知中原虚实、山川险易,恐怕他日后会成为祸患。”
对于杨广的赏罚不明,他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一点纲纪都没有。”
高颎以功臣自况,以老臣自居,看什么不对的就想说说,发一通牢骚。但他忘了,无论功臣老臣,终究都是臣,是臣就得坚决地维护君主的形象。
说领导的坏话,你是不想干了;如果这个领导又是皇帝,那说明你是不想活了。
有人把状告到杨广那里,杨广十分生气,于是下令追查。一查不当紧,又查出了跟高颎在一起发牢骚的贺若弼、宇文弼、苏威等人,于是把他们打成“高贺宇苏叛逆集团”。最后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下诏杀了高颎、贺若弼,苏威坐罪被免。时间是六零七年的三月。
高颎有文韬武略,通晓世务。他当朝执政近二十年,朝野咸服,人无异议,天下太平。这些都是高颎的功劳。
不单如此,他还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他竭诚尽节,引荐忠臣良士,以天下为己任,我们大家熟悉的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都是高颎推荐的,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名将名臣。
所以他被杀后,天下没有不伤感叹惜的。
伴君如伴虎,老虎总是要吃人的,所以要是哪一天,大臣被皇上宰了,也是很正常的的事情,谈不上冤不冤。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