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难以服众。于是宣帝就把宇文宪的部下招来,要他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证实宇文宪的罪行。于是大伙就按照上级意图一条条地“揭发”起来。
我想到了后来的特殊历史时期,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整人。比如文革时期,最有名的“刘少奇案”,基本上就是按这样的套路炮制出来的。
刘少奇当时是国家主席,党的第二把手。在国内、党内都有着很高的威信。但某某某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就千方百计地罗织罪名,进而栽赃陷害。方法嘛,也是老一套。就是把有关人员都集中起来,先给刘少奇定上“坏人”的调子,然后要大家提高认识,站稳立场,划清界限,主动揭发这个“坏人”的问题。
当然除了诱供,也有刑讯。一般的人招架不住,就开始揭发了。不知道不要紧,让你说啥你说啥总会吧,说完了按个手印签个字,这就齐了。
于是刘少奇就变成了“叛徒、内奸、公贼”,从万众敬仰的领袖成了人人唾骂的逆贼。
“刘少奇案”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最大的冤案”。
“宇文宪案”也应该是宣帝在那个时代一手炮制的最大冤案。
在审理“宇文宪案”的过程中,宇文宪的许多老同事、老朋友、老部下都迫于压力,揭发了宇文宪的不少罪状,只有参军李纲,以死起誓,始终没有乱说。
“树倒猢狲散”,宇文宪从前的部属都作鸟兽散了,李纲却不离不弃,甚至在宇文宪死后,他还抚摸着棺木号啕痛哭,亲自将宇文宪埋葬。
“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李纲不落井下石,坚守住了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是令人钦佩的。
宣帝又杀掉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他们都是平时和宇文宪亲近的人。杀掉宇文宪时候就没有找到什么犯罪证据,杀王兴等人也是如此。
没有罪证不要紧,有罪名就行了。
密谋造反,有这个罪名就可以杀他们一百次了。
当时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冤枉的,称王兴等人为“伴死”。
“伴死”,跟我们现在的“躲猫猫”“被就业”“眼花了”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用不着什么理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死”和“伴死”没什么区别。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