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外御突厥(1)
史书上说: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种落实繁,迭雄边塞,年代遐邈,非一时也。五帝之世,则有獯粥焉;其在三代,则猃狁焉;逮乎两汉,则匈奴焉;当涂、典午,则乌丸、鲜卑焉;后魏及周,则蠕蠕、突厥焉。此其酋豪,相继互为君长者也。
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以畜牧为业,侵钞为资,倏来忽往,云飞鸟集。
隋朝建立以后,突厥仍然是令人头疼的边患。
关于这个民族,我们还要先介绍一下它的历史沿革:
《隋书》上说: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
后魏太武灭沮渠氏的时候,阿史那率领五百家逃奔茹茹,其后世代居住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他们称呼兜鍪为“突厥”。这就是“突厥”这一名字的由来。
关于这个部族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他们的先祖最初在西海之上建国,后被邻国所灭,男女老少尽杀之。最后只剩下一个婴儿,不忍杀害,就削足断臂,弃于大泽中。虽然比较残忍,但毕竟留下了一条小生命。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头母狼,看到这个残废的孩子,忽生怜悯之心,就把口中之肉给了这个孩子吃。后来每衔肉至其所,就给这个孩子带点吃的,于是这个孩子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其后这孩子与狼交欢,使得狼有身孕。这时,邻国之人又来杀这个孩子,而狼在其侧。使者将杀之,其狼好似有神灵佑护,欻然至于海东,止于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余里。
其后这头母狼狼生下十个儿子,其一姓阿史那氏,最有才能,被推为君长。他就在牙门竖立狼头大旗,以示不忘根本。
这个传说其实经不起推敲,但却表现了这个民族的野性和血性。后魏之末,伊利可汗执政期间,突厥打败铁勒,变得强大起来。木杆可汗之时又攻灭茹茹,西破挹怛,东走契丹。于是“北方戎狄悉归之,抗衡中夏”。
后来,西魏和北周为了利用突厥来牵制东魏和北齐,就千方百计地拉拢突厥,馈赠无数的丝帛财物。而突厥不战而胜,通过不断地索贿受贿,变得日益强大起来。
到了佗钵可汗的时候,南方的诸国的进贡让这位国家元首有些飘飘然了。他曾经十分得意地说:“南方有两个儿子孝顺我,可保我衣食无忧了。”
他说的两个儿子就是指北周和北齐两国。此时突厥和中原的关系,犹如宗主和属国的关系,而突厥可汗一下子找到了当主子的感觉了。
可以说突厥这头野狼,是被中原的乳汁养大喂壮的。
隋文帝即位后,对突厥的礼遇冷淡,突厥就心生不满。于是就不断地在边界一带制造动乱,烧杀抢掠。
隋文帝忧惧,就下敕书令在边境一带增修要塞屏障,同时又加固了长城。任命上柱国武威人阴寿镇守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守并州。数万军队枕戈待旦,以备突厥。
从春秋开始,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威胁的方法就是修长城,以期通过修筑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把战火挡在门外。这种方法劳民伤财,作用却非常有限。长城是防守的产物,是闭关的产物,也是不进取的产物。
一个强大的国家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修筑高墙。所以后来的大唐王朝不修长城,明王朝强大的时候不修,当然后来到衰败的时候又开始修了,甚至于为了防御东方那个弹丸小国,还把长城修到了海边。
如何对付突厥这个头疼的敌人,奉车都尉长孙晟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在给文帝的上书中说:“现在华夏虽然安定,但是北方突厥仍然不遵王命。如果兴兵讨伐,条件还不成熟;如果弃之不理,突厥又时常侵犯骚扰。因此,我们应该周密谋划,制定出一套制胜的办法。
“突厥达头可汗玷厥相对于沙钵略可汗摄图来说,兵力虽多但地位低下,虽然表面上臣服于摄图,但心里有自己的打算。只要我们加以煽动离间,他们必定会自相残杀。
“其次,处罗侯是摄图的弟弟,此人诡计多端但势力弱小。这家伙很会收买人心,得到了国人的爱戴,但因此也招来摄图的猜忌。二人互相提防,心中忐忑不安。
“再者,阿波可汗大逻便首鼠两端,处在玷厥和摄图之间。因为惧怕摄图,受到他的控制,这只是由于摄图的势力强大,他还没有决定依附于谁。
在上书的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