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最后的坚持(1)
陈朝的覆灭让施文庆那样的佞臣丢了脑袋,也让一些耿直的忠臣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一时间,他们感到屈辱,痛苦,迷茫,甚至绝望……
许善心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许善心,字务本,九岁丧父,由母亲范氏所抚养。许善心自幼聪明,属于早慧的类型。三国时候有个叫张松的,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曹操向他炫耀自己的兵书,想不到张松看了一遍就记在心上了,然后反说曹操这书是抄袭之作,毫无新意。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就当场把曹操的兵书背诵了一番,着实把曹操羞辱了一把。这个徐善心也有个特意功能,那就是过耳不忘。凡是他听到的东西,当时就能记忆背诵,被当时的人所称道。他家里有旧藏图书一万多卷,他博闻强识,全都通读记诵。他十五岁就会写文章,曾呈进书札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陵看了以后深感惊讶,对人夸赞说:“才情格调极高,这是神童啊!”
神童长大后走上了仕途,最初担任新安王法曹,后来又授度支郎中等。许善心工作勤勤恳恳,对朝廷尽心尽力。陈朝的灭亡让他陷入了无边的苦痛之中,作为一介书生,他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
隋文帝派遣使节将陈朝灭亡的消息告诉了许善心,并好生安慰。许善心穿上丧服在客馆西边的台阶下面放声痛哭,并在干草上面朝东坐了三天。隋文帝下敕书向他表示慰问,第二天,又派人持诏书到客馆,拜许善心为通直散骑常侍,并赏赐他朝服一套。许善心又大哭了一场,然后进屋脱掉丧服,改穿隋文帝所赐朝服,再重新出来面北站立,流着眼泪跪拜受诏。第二天,徐善心入宫朝见隋文帝,伏在殿下哭泣,悲不能起。
有人看不惯了,就说:“这家伙对陈朝感情如此之深,留在我朝恐难免会有二心,还是宰了算了。”
隋文帝看着左右的朝臣说:“我出兵平定陈国,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这样的人。他既然不忘旧日的国君,也就是我的忠臣。”
于是下敕,令许善心以本官散骑常侍暂理门下省。关于这个许善心,后来在宇文化及作乱时候,他还有十分精彩的表现,这里暂且压下不表。
朝廷倾覆了,皇帝投降了,但有一些将军还在苦苦支撑。这让我想到了三国时期,西蜀灭亡的时刻,当成都的后主刘禅白旗高竖,姜维等一帮将领还在前线英勇拼杀。当投降的诏令下来,他们一个个嚎哭长叹,挥拳向天,悲痛万分,愤怒万分。
现在,历史又以近乎雷同的情节再次上演,只是换了时间和地点。
陈朝水军都督周罗和郢州刺史荀法尚当时率军驻守江夏,秦王杨俊督率三十位总管水陆十余万大军驻扎在汉口,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竟然不能推进。
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遣南康内史吕忠肃率军驻扎在岐亭,据守巫峡,并在长江北岸岩石上凿孔,跨江系三条铁锁链,横截上流江面以遏制隋军船只。吕忠肃又拿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军饷,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斗志昂扬。
隋元帅杨素、大将军刘仁恩指挥隋军猛攻陈军,前后四十余战,硬是没有拿下吕忠肃。吕忠肃据险抵抗,毫不畏惧,打死隋军五千多人。陈军又忙里偷闲,将他们的鼻子全部割掉。
割鼻子干什么?拿去邀功求赏。
这个方法很有创意。我们都知道,过去邀功之类都是凭敌人的首级,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脑袋体积大,携带不大方便。于是吕忠肃就号召割鼻代首。
这也算是一种很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军的补给出现了问题;而另一方面,隋军的数量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随后,隋军多次取胜,他们俘获了一些陈军士卒,但本着优待俘虏的原则,分三次释放了他们。于是陈军人心开始浮动。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优待俘虏也是战术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战术。历史上有虐待俘虏的例子,也有屠杀降卒的暴行。比如秦将白起就曾一次坑杀赵国的降卒四十余万。但杀降历来是受道义谴责的,这也成了白起军事生涯的一个污点。后来他被逼自杀时,自己也说这是老天的报应。
一般而言,战胜者对俘虏都是很宽容的,甚至于还十分友善。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分化敌人,属于智斗的部分。
吕忠肃一看,没法守了,赶紧撤吧。
于是放弃营栅率军逃走。
这样,杨素就得以从容毁掉跨江锁链,继续追击。
吕忠肃退到荆门的延洲,杨素就追到延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