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虞世基弄权
我们再说朝廷这边。
武将在前线拼命,文官在朝中弄权。当然,弄权的只是奸臣。乱世出英雄,也出奸臣。
瓦岗风起,四方响应,朝廷的征讨又失败连连。这些不好的消息一个一个地传回江都,但最终却没有传到杨广的耳朵里。
为什么?因为朝中有个大臣不想让皇上扫兴。
这个大臣就是内史侍郎虞世基。
因为杨广厌恶听到不好的消息,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的奏报,虞世基都要事先“过滤”一下,把其中关于乱民反叛的、官军失利的等等内容,都要事先做一下艺术加工,然后再呈给杨广。他劝慰说:“鼠窃狗盗之徒,郡县官吏搜捕追逐,快要被彻底消灭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杨广就喜欢听这样养耳朵的话,而说实话的就倒了霉了。如此以来,大家都学会了打哈哈,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因此外面的乱民四起,攻城略地,杨广并不清楚。
再说杨义臣击败高士达,并趁势收编了河北的几十万乱民,他把情况写表上奏皇帝。这回虞世基不知怎么疏忽了,忘了过滤;或者说是虞世基看了,认为这是一份能够让杨广高兴的捷报,不必要过滤,就把它呈上去了。想不到的是,杨广看后并没有为官军的胜利而高兴,而是对那个贼人“几十万”的数字忧心忡忡。他感叹道:“我原来没听说盗贼到如此地步,杨义臣降服的盗贼怎么这样多啊?”
虞世基的脑子就是好使,他马上回答道:“小贼虽然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击败小贼,却拥兵不少,将帅久在朝廷之外,这样是最不适宜的。”
虞世基这话说得够阴的,乱民再多也不可怕,将帅在外面拥兵自重才更可怕,须要小心提防才是。
杨广认为此言很有道理,于是派人追回杨义臣,遣散他的士兵,乱民因此又重新强盛起来。
写到这里,一定有人忍不住要大骂虞世基这个奸贼,其实这位也不是胎里坏,人家也有着光辉的过去。
虞世基字茂世,会稽余姚人。父亲虞荔,是陈国的太子中庶子,所以虞世基也属于官二代。
虞世基小时沉稳安静,喜怒不形于色,博学多艺,能诗善赋。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虞世基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尤擅草隶。中书令孔奂见而惊叹,徐陵则夸他有潘岳、陆机之才。虞世基官运不错,从法曹参军事一直做到尚书左丞,曾为陈后主作《讲武赋》而名噪一时。陈国灭亡之后,虞世基归顺隋朝,文帝惜他是个人才,就任他为通直郎,在内史省值班,后来授为内史舍人。杨广即位后,对他更加礼遇,晋为内史侍郎。又让他专管机密,从此虞世基走进了领导圈子,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共同掌管朝政。
那时天下多事,四方的表奏如雪片般飞来,每天都有数以百计。杨广不喜欢在朝廷上断事,常常在入阁之后,才召世基去,口授旨意,然后让世基起草诏书。世基很是敬业,每天都要写上百张,而且从没什么遗漏错误,其精确严密令人赞叹。
六零七年,杨广被突厥围于雁门,战事不利。此时世基劝杨广提高赏格,亲自安抚将士,又下诏书暂停讨伐辽东的战事,杨广听了他的建议,军心这才重新振作起来。但雁门之围被解后,杨广许诺的赏赐没兑现,又不顾劝阻,执意下了讨伐辽东的诏书。
杨广的言而无信给了虞世基一计闷棍。后来,杨广又借故诛杀了大臣高颎、贺若弼等人,让虞世基更是心中惶恐,后背发冷。
君者,虎也。既然老虎会吃人,那么就要小心伺候,千万不能惹老虎生气。
从此,虞世基象换了一个人一样。他开始放弃自己的处事原则,开始努力地讨好和巴结皇上。到后来更是贪污受贿,残害忠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加入到了奸臣的行列。
史书上说虞世基相貌看起来深沉稳重,但这家伙后来却成了个十足的溜须拍马之徒。由于媚功一流,所以深得杨广的亲近喜爱。他的亲朋党羽凭借他的势力,卖官买狱,贿赂公行,其家门庭若市,因此朝野上下对虞世基都极为痛恨怨愤。内史舍人封德彝阿附虞世基,因为虞世基不熟悉为官的要务,就秘密地替他筹划,如何传布实施皇帝的诏命,如何迎逢顺从杨广的心意等等,都提前给他做好功课。群臣的表奏有偏离违背皇帝旨意的,都屏弃不上报;审理案件、实施刑法,大多引用严峻苛细的条文,刻意诋毁;凡是论功行赏,则极力抑制贬低。因此虞世基日益得到杨广的宠信,而隋帝国的政治日益弛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