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想交战打不成,想回去又没退路,过不了十天,我们就可以一战而胜,王世充的头就可以到我们手中了。”
李密打算跟王世充打持久战,应该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部下不干了。
陈智略、樊文超、单雄信都说:“王世充的兵力有限,最近又打了好几次败仗,都已经吓破了胆。《兵法》说,“倍则战之”,己方力量是对方一倍就可以作战’,何况我们还多得不止是一倍?再说还有一批刚刚归附的江淮人士,正希望乘此机会一展身手建立功勋。现在趁他们的锐气正猛之时发起出击,一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众将领大声表示赞同,想打的占十分之七八。李密受众人的意见影响,决定照办。
我们说李密不是社稷之主,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就因为他在关键时候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缺少应有的魄力。这方面他显然不如李世民。
裴仁基苦苦争辩,但李密不听,于是捶地叹息道:“阁下以后一定会为今天的决定后悔。”
魏徵对长史郑大人说:“魏公虽然屡次打了胜仗,但是精兵骁将伤亡很多,战士心身很疲倦,有这两点很难应敌。况且王世充缺粮,志在决一死战,这也是对我们不利的地方。不如挖深壕沟,加高壁垒,拒敌不战,过不了十天半个月,王世充粮食吃完了,必然自己退兵,那时再乘势追击,定能全胜。”
郑长史也是“速胜论”的拥趸,所以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他说:“这是老生常谈了,没什么新意。”
魏徵道:“这是致胜的奇策,怎么能说是老生常谈呢?”
言罢,拂袖而去。
李密之所以同意作战,除了他不能坚持正确的意见之外,还因为他自己也抱有侥幸心理。他的部队刚刚打败了宇文化及,这让他多少有点轻视王世充,防御上有点懈怠。这回王世充却没有丝毫大意,他派二百多骑兵夜里秘密进入北邙山,埋伏在山谷中,悄悄等候李密的到来。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