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哪样不曾做过?而杨广干的坏事,比如“杀兄逼父”“淫人妻女”“大兴土木”“诛杀功臣”,李世民何曾落下哪件?可以说,李世民就是杨广的翻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死于非命,一个却笑到了最后。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李世民失败了,就是杨广;而杨广成功了,就是李世民。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书中的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不是真实的,至少不是完全真实的。如果说杨广是被人工炮制出来的无道昏君,那么李世民就是被特意包装出来一代圣主。虽然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无可否认,他们都是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只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献记载中,在各种各样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杨广被抹得太黑了,而李世民则被洗得太白了。
从太原起兵到诛灭郑夏,这一艰难而又充满风险的开创大业的过程中,李渊可谓功不可没,他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无人能及的贡献。然而在《唐实录》《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被歪曲成了另外的样子:太原起兵的首功被记到李世民名下,他的老子李渊则完全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甚至成了“阻碍革命”的力量。前面我们说了,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干预的结果。贞观使臣们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投其所好,一方面极力夸大陈李世民的功劳,另一方面则蓄意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如此以来,李世民后来登上皇位就显得有历史依据了。当然,历史如此篡改,可以骗过一些人,但不能骗过所有的人。北宋的欧阳修就说过“太宗好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虚伪和虚荣。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也说过:“太宗即位,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他说的“两朝”就是指高祖和太宗两朝,之所以说它“无信辞”,就是因为它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权力的干扰,并非据实而录。一个靠政变上台的独裁者,其实他的心里并不安泰,除了每天恶梦连连,还时时有被世人戳脊梁骨的惶恐。当然,他更害怕的,还是他留给后世的“恶人”形象。于是带着一种做贼心虚的忐忑,这位君主不顾著史的规则,不仅派宰相“监修”,还执意要亲览档案记录。其理由是“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这也太不要脸了。于是房玄龄、许敬宗等人害怕了,他们担心皇上看了真实的文字会“龙颜大怒”,甚至会连累了自己的脑袋,只好违心地推倒了原始记录,按照领导的好恶重新撰写。于是唐代的官修《国史》和《实录》就不复是原来的样子。可以说,李世民为后来的“伪历史”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这一代表唐太宗治国成就的盛世景象着实有许多令人怀疑之处。比如它的开放,其实是对外国人的开放,而对内则是“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所以连著名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也是采用“偷渡”的方法才得以成行。至于经济发展,更无法和隋朝相比。当时城邑萧条,民生初兴。仅就人口指标一项来看,隋代开皇年间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而李世民死后三年,全国才达到三百八十万户,人口还不到隋代全盛时期的一半。战乱平息之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必然的,但御用文臣们却把这种战乱之后的恢复性增长,夸大成亘古未有的“盛世功业”,从而为这个当朝天子涂脂抹粉歌功颂德。
李世民的“圣君”形象是包装出来的,是独裁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信息和曲解历史的结果。于是,李世民留给后人一个十分高大和完美的形象。李世民“成功”了,而后世帝王们也不甘落后,一个个学着他的模样,纷纷往自己脸上贴金。
写到这里,风云激荡的隋朝大戏就此落幕了,历史也已经翻开了崭新的册页。在此,请允许我再次赋诗一首,作为这本《灯下隋朝》结束语:
司马袖笛东渡去中原频闻胡笳声千番征战千军血百回蒙难百姓情周风吹后隋风起杨花凋尽李花浓古来兴亡多少事都偕明月入梦中—【全书完】————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作者信箱:♂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