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易一琢磨该说的自己都说了,现在周长兴再问自己,自己也黔驴技穷。徒然露怯。不如三十六计走为。
于是他吩咐两个人取来纸笔,在这陪着这走火入魔的周长兴,以备不时之需。自己溜之乎也。
李易根本不知道,他的现代工厂管理理论,对周长兴的触动到底有多大。后来被称作商业传的周长兴,起点虽然不错,可是没有李易的点拨,是绝不会有远超时代的眼光,把纺织商业的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
后来许多人不理解周长兴总挂在嘴边的李易的教导,以为不过是周长兴溜须拍马的话。因为李易教导过许多人。李易曾在周庄开课讲学多日,许多商人受了启发,可是没人达到周长兴的高度。这是天才和人才的区别。
那些商人也都很优秀,可是还停留在人才这个范畴。可是周长兴是站在天才的门槛的。当他披了开荒团的外衣,再不用担心官场的倾轧,一心钻研经营手段的时候,爆发出的力量是无限的。
后来周长兴独资兴建的华商学院,成为这个世界优秀商人的摇篮,李易道听途说的商业理念,在这个时代,通过周长兴这个天才的演绎,成为一套经商的宝典。这是李易万万想不到的。
当然还有一个想不到的是沈足道。
沈家是披了开荒团官商的外衣的。可以说别人千难万难想得到的各类商机,多是经过他手撒出去的。他沈家想做哪个生意,都有优先权。
可是他也想不到,周长兴这么一个纺织工厂,让周长兴财富疯狂增长,很快超过了他这个开荒团的第一官商。
其实沈足道没深想的是,周长兴得到的资源根本不他少,甚至强过了他。
李易表面只给了周长兴400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听起来好像不大。那是和开荒团卖地相。
400万两白银,那是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算折合后世的人民币,也是几十亿的现金。更何况这还不是大头。大头是周长兴免费占据的大块海最佳的宝地。
吴淞江和长江交汇处,本是国两大通向内陆的通衢,周长兴直接占据了这最好的地块。
李易之所以把这个地块给纺织厂,是因为这个厂出库入库的产品太多,真是牵三江带五湖,这样巨大的吞吐量,放在两江交汇处,正得其所。
所以这海国际贸易城的最佳地段,归了周长兴。
事实,这海以后最大的贸易,也是这个纺织厂贡献的。每天汇聚到这里的船只,许多是奔海纺纱厂和海纺织厂来的。
这两个厂子门前的巨大码头,总是停满了开往内陆和世界各地的船只。
很多人赞叹李易高瞻远瞩,当年建了这样巨大的码头,给这两个厂子专用,一般人哪能知道这两个厂子会发展到这样辉煌地步。
纺织业最难的是招工,西方的工业振兴,被人评价为建立在纺织女工的血汗的振兴。无数的纺织女工,用健康,用生命,缔造了这个工业明。
李易曾经去过一个几百人的乡镇制衣厂,那的女工是早六点班,晚加班到半夜11点。每顿饭吃饭时间20分钟。李易无论如何想不到在现代社会,会有这样一个乡镇明星企业,真实的面目是这样的残酷。所谓的按劳计酬,结局成了商家吸血的工具。
好在这个世界还没有电,工人想加班也做不到。
李易再三警告周长兴,要安全生产,禁止明火。这句话被周长兴彻底理解,不折不扣的执行。甚至把仓库都分隔成若干个不同空间,做了防火隔断。
水火无情,真的是一个散失,转眼间一切都化为乌有。周长兴是见过这样事例的。这导致了进海纺纱厂和织布厂,对火源的检查,严格得赶了进火药库。
这样做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这两个超级大厂,从没有出现火灾一类安全事故。
十月,海纺纱厂和海织布厂展开轰轰烈烈的建设工程。在这时,一篇登载在华联邦日报的告示,让天下棉纺业彻底震动了。
华联邦日报,已经把报馆移到了海。这也是为了配合海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能最快的报道新事物,应广大读者的要求,转移了阵地。
这次布告是华联邦保险公司发布的:所有纺织作坊,想转行种植棉花行业的,保险公司可按市价购买作坊机器,作坊主可以8000两白银的保险金,获得5000亩台湾土地种植棉花,可招收500名灾民移民台湾。棉花收购价格,以今年海纺纱厂收购价格为基准,签订多年收购合同。
这个布告收获得最多的,是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