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但绝不会长过9个月)一到,各家各户纷纷前来领自己的孩子回家,完全省去了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所耽误的时间精力,更有利于计划生育。这样的高质量、高效率正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
知识斗争
∷∷ 钟健夫
世界上斗争的方式有很多。头脑外部发生的,我们称阶级斗争,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叫思想斗争,这是“*”的说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头脑外部发生的斗争,大多是市场竞争,头脑内部进行的,我在此很不严谨地称为知识斗争。
那么,知识是如何斗争的呢?我认为,知识在我们头脑经常进行“谁胜谁负的斗争”,斗争之剧烈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比如计算机知识与算盘知识的斗争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学会并用惯了计算机的知识,算盘的知识就作废,可谓“用者为王”。
实际上,将人体看做计算机再合适不过了,硬件是我们的身体,软件是我们的知识,知识在头脑中运转,加上点个人欲望,就成了思想活动。当然,我们的很多欲望,究竟是头脑中知识的欲望还是我们自身的欲望,往往分不清楚。在我看来,知识是一种程序,一旦输入大脑就要我们按照它们规定的流程行事。索罗斯的导师普波尔认为,人类创造的文明(包括知识)是区别与人和物质世界的第三个世界。今日的现实是,我们早已经被自己制造的第三个世界所控制。
最近我认识一位计算机博士,知识可谓多也,可他明显感到自己跟不上头脑简单、思想单纯的小青年。大脑容量有限,你塞入太多的知识,成了博士,运转起来就不灵活,速度便跟不上没有多少知识的IT小青年。都说知识经济时代是快鱼吃慢鱼,我要补充的是:博学的不如快学的。因为知识多了就笨,笨就跟不上时代。无知的儿童比博学的成年人学得更快,并且更勇敢。所谓无知无畏,这是非常直观的事实。
千万别以为我教人懒,倡导不学为荣。我只是想搞明白,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学太多的东西?计算机就不一样,硬盘容量不够,我们可以换个大的,不想换也没有问题,可以将没用的“知识”清除出去。我们不同,你无法将无用的知识从大脑中清除掉,你只能暂时忘记它,不使用它,但它并非不存在,反而经常在潜意识中左右你的言行,时不时让你出点洋相。我们明知头脑中大一知识是过时的,使用价值早就折旧完毕,成了腐朽的、发臭的知识垃圾,却拿它们毫无办法。知识垃圾多了,人就变得迂腐,变得穷酸,在社会上就吃不开,便显得软弱无力。怎么能说“知识就是力量”呢?
今天许多知识都被人包装过,就像软件的界面,有的十分友好,有的非常“酷”,有的惨不忍睹,这便是知识的表情,有的知识表情非常友好,使用起来却非常不方便,甚至还携带病毒。所以读书应当非常小心。
正如普鲁斯特所说:“各种学说和流派就像微生物和细胞一样互相吞噬,通过交战保证着生命的延续。”(《追忆似水年华·平原诸城》)
No。7 玩具的理想(14)
()
你有时间吗?
∷∷ 布丁
有些科学研究是荒唐可笑的,比如哈佛大学授予一位专家的所谓“另类诺贝尔医学奖”——该专家研究的是病人送尿样去检查时通常选用什么样的容器。
另一些研究成果不是很荒谬,乍一看会觉得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不知所云,比如我在报纸上看到有科学家得出结论说现在患“时间紧迫症”的人越来越多,科学家给出几条症状,其一是“你在进入电梯间后会不会紧按关门钮,而不愿意多等一两秒钟”,我的回答“是”,这说明我已患上了“时间紧迫症”。可再一想,我急着让电梯门关上并不是想赶时间,而只是觉得一个人站在电梯里很别扭。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列文著有《时间地图》一书,他也给出几种紧迫感表现:你是否经常看手表?你说话是不是很快?你吃饭是不是很快?堵车时很烦吗?等等。
罗伯特·列文在印度的旅行很有意思,他登上开往达吉岭的窄轨列车喜马拉雅号快车,发现车上用英语刻着一段话“‘慢(slow)’由4个字母组成,‘生命(Life)’也是一样。‘速度(speed)’由5个字母组成,‘死(death)’也是一样。”这段话和“一慢二看三通过”及“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刻在“快车”上却有点古怪。
列文发现,印度人和尼泊尔人朋友相聚时会一坐就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