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好了两三成,生意兴旺,吴掌柜现在成天喜得眉开眼笑,每次见到她时,待她的态度真客气得很,与初次见面时大不相同,初次见面时,他虽然也客气,但神情间还是有淡淡的疏离,现在待她却多了几分诚意。
那少东家倒是很少见,因为是东家,并不会亲自出面招呼生意,招呼她的每次都吴掌柜,两人见面多了,也就慢慢熟识起来,有时候也会拉着她,说几句贴心话,由于二人年龄悬殊,也不会觉得有男女不便之处,所以钱阿瞒对鸿运楼的生意也有些了解,偶尔也会打包一二个招牌菜回家品尝。
吃过几次后,对鸿运楼的菜式,口味,也有了几分了解,大厨做的菜式,口味都偏向清淡,味道虽说都还可以,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吃起来总觉得不过瘾。
啊!对了,是辣椒,难怪总觉得菜式全是清淡的,原来是因为没有辣椒,想到这儿,她才恍然大悟,来了这个时代己经一年时间了,她都没有见过辣椒这种植物,难道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土么?
想想还真有可能,辣椒是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现在这个年代,估计还没有,有些遗憾,不能再次品尝辣椒的美妙滋味。
将家里打扫了一遍,也没有什么事做,想着天气凉起来了,特别是早晚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冷意,就将家里的厚一点的衣服翻捡了一下,那几件破烂的旧衣,实在是看不上眼了,还是前身置办的,己经补丁摞补丁的,以前没钱就不说了,将就也能穿一下,现在有了家底,置办两身衣裳,不在话下。
顺便帮吴寒秋也置办两身,还有过冬的棉衣,现在也可以动手做起来,虽说到冬天的时候还早,但慢慢做起来,一天做一点,也不用着急。
她看了一下,吴寒秋好像又长高了一些,身子也壮实了一点,并不太明显,但她经常看着,还是能察觉出来,预算做衣服的布料时,得多算一点,然后尺寸还得重新再量过,不能做得太小了,但做得太大,穿着也不合身……
第73章
钱阿瞒买了布料、棉花,之类的物什,闷头在家里做针线,也不管村里忙着秋收的人家,忙翻了天,她和吴寒秋关门闭户的在家,一个做针线,一个读书,也都没闲着。
直到佃他们家地种的赵大河,将今年的粮食送了来,钱阿瞒才知道,原来秋收已经过了。
赵大河这人,看上去比较憨厚老实,带着家里的二个儿子,一担担的将粮食挑到了吴家,钱阿瞒见他们满头的汗,倒了凉开水,招呼他们喝水。
“吴娘子,不用忙活了,咱们都是粗人,用不着客气。”赵大河憨笑着说道。
他家孩子生得多,四个闺女,三个儿子,家里又只有分家时得来的二亩多地,他又没个手艺傍身,一家人只望着这点地过活,日子是越过越穷,就在他家快过不下去时,吴家两父子搬来村里,买了地不种,佃给他们家种,这么多年来,全靠着这些地,存下了些家底,若是日子能一直这样过下去,他家也没什么可愁的了,可是这吴家两父子,从来没有下过地的人,不知为什么吴寒秋会去地里干活,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跑去偷偷瞧过两眼,还别说,做得有模有样的,他这瞧下来,心里就越发不安了,若是吴寒秋把地收回去自己种,那自家的日子,不是又要落到十多年前的境地,虽说闺女嫁了人,少了几张嘴,可媳妇也娶进了门,还养了几个孙子孙女,负担不比十几年前轻啊!
这些日子,他总在心里发愁,怕吴家会收回地去,但地是人家的,要真收回去了,也没办法,他暗叹了口气,今年的粮食,特意早早就送了来,还特意收拾得比往年都干净,只想着不让吴家在这上面挑刺。
特别是进门时,对钱阿瞒的称呼,犹为客气,村里人对妇人的称呼,要么是狗子他娘,要么就是赵大家的,类似称呼,称呼人某娘子,这在村里来说,是十分斯文的称呼了。
钱阿瞒一时还觉得很不习惯,但看到那父子三人,都有些忐忑的模样,立马就放下了,从屋里端了一篮水果出来,招呼他们吃,都是同村的人,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还佃了自家的地种,比起村里其他人,又更加亲厚了一些,所以也没跟他们父子三人,太过见外。
吴寒秋在书房读书,赵大河三人进门时,钱阿瞒就在门口唤了他几声,这时几人刚坐定,他也从书房出来直接进了堂屋。
赵家父子屁股还没坐热,见他进来,又立马站起身来,跟他问好。
吴寒秋这人,待谁都和和气气的,也笑着跟他们回礼问好,打着哈哈,几人又重新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