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子定音。
没办法,后世那些八股文,以及会两首酸诗的穷秀才实在是太多了,太不实用了,因此只能现在凭借自己的身份,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给诗词定位就定位在个玩意儿,免得以后大家学习的方向有误,出了岔子,弄出来一堆满口之乎者也,或者只会做诗词,却没有一点儿实际能力的人,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秦康乐定下的大秦基调就是实用,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经商还是士人,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寻那空中楼阁。
卫泽想想也是真的,他对政事本身就没秦康乐那么多的心眼子,问也不过是好奇而已,他现在有子万事足,这会儿如果不是孩子睡觉,他绝对没那个好奇心问秦康乐科举的事情。
秦康乐有心打压诗词歌赋,自然就示意身边的太监宫女在得空的时候,将此消息“无意”透漏到有间楼,天子不喜看不上的事儿,底下人自然也会不喜,所谓上行下效,不外如是。这种慢慢的侵润,定然能形成一种风气。比如说秦康乐崇尚节俭,现在秦朝上下便无奢侈之风。
女皇陛下所料不差,这边太监宫女将风声隐隐放出,那边那些文人自然就知道该走哪条路?风骨诗词尚好,如果是吟风弄月的靡靡之音,岂不是承认自己是男馆小倌儿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