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头。斯大林耐着性子听着介绍。苏联的生产研发模式往往是分组进行,每1组都不知道其他研发组的存在。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极为不合算的做法。但是从军事技术安全角度来看,就完全没问题。
战争时期各地都不安全,如果每1组研发团队都互相合作,1旦有核心团队遭到巨大人员损失,研发立刻就会被迫停顿,至少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各个团队独立研发,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如果1共有6个团队分别独立研发,即便其中5个团队出了问题,只要有1个团队能够完成全部研发,就不会耽误整体装备研发进度。
当然,苏联人设想的都是极端情况。实际上苏联各个研发团队都存活的很好,就以苏联t34坦克的新型6边形炮塔为例,多个研发企业与团队按照苏联的制度搞了起来。由纳布托夫斯基设计的6边形炮塔,按制造厂家的工艺和技术的差别,主要分成3种类型:1种是冲压式,2种是铸造式。细部区别包括所谓“硬边型”和“软边型”,以及至少其他5种工艺上的区别。
有的厂家生产的“硬边”6边形炮塔由多达10个部件构成,其中炮塔座圈部分就包含7个部件。其他厂家生产的“软边”炮塔只有2个部件——即炮塔本体和炮塔座圈。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炮塔顶装甲板都是焊接在炮塔侧壁顶部的独立构件。
部件最多的6边形炮塔可能最初出现在183厂。由于缺乏设备,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生产6边形炮塔的工作从1开始就碰到了问题,p.p.马利亚罗夫(p.p.alyarov)被迫设计出1套更为复杂的工艺流程,把炮塔分成几个部件分别制造再组合成型。“硬边式”炮塔具体分为2种,其本体均由3个部件构成。其中1种包括炮塔上部、炮塔下部和尾舱底板3个部件;另1种则包括了炮塔前部、炮塔后部和尾舱底板。随着工艺难题得到突破,采用分件组合结构的“硬边式”炮塔最终被整体铸造炮塔完全取代。
斯大林觉得向他做汇报的这人有些居心不良,貌似有攻击苏联研发制度的嫌疑。不过此时斯大林也知道苏联没办法承担起这么巨大的研发团队的支出,所以就装作没注意到这些看法。
此时,已经介绍到最后1款6边形炮塔。这款炮塔是由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研发,由于铸造结构6边形炮塔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太多,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索性抛弃了搞工艺堆砌的路线,选择了最难也是最简单的路线。也就是1力降十会的路线。
这种6边形炮塔采取冲压结构生产出6边形炮塔的基础形状,在基础形状搭配的其他部分继续采取铸造模式,与冲压结构部分同步生产。这种炮塔的上半部分以45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原本计划用瓦柳谢夫(varyhev)和阿尔谢尼耶夫(arsenyev)设计的5000吨水压机整体压制成型,然后与铸造的炮塔基座部分拼焊成炮塔本体构件。
这本就是非常出色的技术,然而此时的苏联得到了中国方面的技术援助。中国工程师们帮助苏联方面将水压机改成了油压机,由于苏联两位优秀工程师在生产5000吨水压机的时候也有不少其他备件,中国工程师们充分利用了这些备件,又与苏联工程师们1起生产出了5000吨油压机的主要部分,硬是多攒出了两台5000吨油压机。
斯大林听了介绍之后,心情有点复杂。中国方面十分克制的行动的确让斯大林比较安心,不过苏联工程师与中国工程师之间的技术差距,让斯大林感觉非常不安。
不过这些事情倒也不怎么重要,毕竟苏联新技术开发成功,并且能够以之前至少3倍的速度生产坦克炮塔。
参观完了这些t34坦克后,斯大林回到克里姆林宫,立刻向基洛夫询问,苏联与中国的油料供应。基洛夫很快就给了斯大林这方面的报告。
中国本土原油产量大概是6千万吨。之所以何锐政府在战前拼命完成这样的产量,是因为何锐政府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了6千万吨原油可以满足中国在战争期间的基本需求的结论。所以何锐政府制定了1941年国产原油6000万吨的计划,并且顺利完成。
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现阶段需要靠自产以及进口总计1.5亿吨原油,才能彻底满足中国现阶段的需求。斯大林看到这里,心中很是不高兴。1般来说,这样重要的数据在公布前总得有各种调整。
何锐政府偏偏不这么做,从1924年开始,中国政府所公布的数据都相当精准,至少相当的诚实。看着中国的数据,斯大林很是羡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