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行草书法立轴,若是康里巎巎的真迹,价值上肯定不低。虽然同标准真迹找不到准确的参照,但是吴夺琢磨着,如果上大拍,过百万起码没问题。
但如果是高仿,虽然很精到,但实际价值撑死了几千块,这还得有人愿意买。
除非是名人仿名人。比如张大千仿石涛的画,同样很值钱。
但是这幅书法,就算能断定为高仿,却也难断定到底是谁仿的。
吴夺或许能“听”出来,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没用,想倒手一样没市场。
吴夺实际上是挺喜欢这幅字的。
首先这首诗的作者是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能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并驾齐驱的人物。
再者这首诗是《寄孙正之》,是夸人的,夸得还挺高端:“能举丘山惟笔力,可摩云日是风标”。这个挂着看,还是挺舒心的。
最后吴夺打定主意,就算这幅作品不是康里巎巎的真迹,如果能满足两个条件,就拿下。
一个条件是听到的仿写之人有点儿名气,另一个条件是价钱合适。
不过,这是吴夺心里盘算的条件,还有一个现实条件是,得这位老者不买,吴夺才有上手的机会。
结果,这位老者此时开口对摊主说道,“这么多人围观,不合适谈价,要不咱们找个安静的地方?”
摊主的态度依然很谦恭很和善,但是嘴里的话却是另外一个意思,“老先生,这样的好东西,我也是费了大力气得来的,不怕人多,不怕鉴赏,来路更是没问题。”
老者想了想,“人多未必都是真想买的,看热闹的多。”
摊主应道,“没事儿老先生,就这里谈吧。”
吴夺暗忖,摊主不想和老者私下谈,应该是因为现在正是交易的“早高峰”,想这时候在市场里多曝光一会儿;而这幅书法,可能是他今天摊子上的东西里的重头。
如果和老者私下去谈,那就得暂时收起来,万一老者磨磨叽叽浪费半天时间不买,过了“早高峰”,真正的买主都走了,剩下一些逛灯的,那就不上算了。
一个人坚决不坚决,不能只看态度;怒声粗气不一定坚持己见,谦恭和善也未必轻易改变主意。这个摊主,现在是铁定不和老者私谈了。
老者也看明白了,“行,那就请个价儿?”
摊主抬抬手,伸出了一个巴掌。
“五千?”老者笑呵呵。
“怎么可能这么低?”
“五万?”
“您老和我开玩笑了。”摊主就是不直接说。
本来笑呵呵的老者变成了大笑,话风却转,“哎呀,是我肤浅了,这么好的东西,怕是五百万也不会卖啊!”
说罢抬手示意,“我要撤手了,你收好。”
这是放弃了。
看了半天,肯定是有想买的意思,结果却因为谈价问题,先后两个让他极不舒服的疙瘩,导致了放弃。
说走就走。
“哎,老先生,古玩行里,谈价总得有几个来回吧?”摊主还喊了一声,老者却不带回头的。
吴夺在围观众人还愣神的时候,就接手了,“再劳烦你一会儿,我也看看。”
摊主便就点点头,和吴夺两人一起又拉开了卷轴。
宁霜他们三个也一直没走,见吴夺上手了,便又围到了吴夺身边。
吴夺刚才跟着老者已经看得七七八八了,这会儿上手,主要就是听。
结果,虽然没有听到是出自何人之手,但是基本内容却也了然了。
这幅书法本身,是明代后期仿写的。
在明代后期,书画作伪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境地。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喜欢收藏书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以不乏钱财的商贾为代表。
在这种条件下,作伪名人书画来牟取暴利,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
著名的“苏州片”,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
而且在明代后期,书画作伪也不止于苏州。
元代距离明代比较近,“样本”相对较多。所以在当时,仅仅是作伪元代名家书画的大大小小的作坊,也仅仅是在江浙地区,就多达数百家!
而这幅书法的仿写之人,却是出自开封。
“苏州片”之中,画比书法多;而明代后期的开封,也出现了一批人,主要伪造唐宋元时期的名家书法。
什么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