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所以山口次郎也没有反击的打算,就带着这些人一路向南。
这一次山口次郎可没有半点幻想,他本着能走多块就走多块的原则,命令骑兵和其他部队赶快南下,步兵也几乎不休息,用溃败的速度向南部转移。
战争打到现在这个地步,朝鲜半岛地区已经大局已定了,日本战败已经成为定局,现在唯一的变化,只是日本会败得多惨而已。
如果日本部队可以大批量的撤往本土,那这场惨败就还算是没有败到家;如果大明帝国堵住了大量日军,歼灭这些有生力量,日本的损失就大到难以忍受了。
所以,在一片混乱之中,日本军队急速向南撤退,连一点点反击的意思都没有,就是因为大家看的都很清楚,先到南边的部队,就有先上船离开的机会啊!
怀着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有日本士兵愿意留下来,为整个撤退的军队和平民断后呢?只能是一拥而上,先走为妙了。
于是整个撤退就失去了组织实际上,当三井孝宫在平壤战死,最终朝鲜半岛上的指挥权,被日本大本营交给了岸防司令熊本定的时候,整个指挥系统就乱了起来。
要知道三井孝宫死的时候,可是带着差不多整个朝鲜半岛的指挥系统一起陪葬的,原本他想用这个争取十天以上的时间,让南面的部队从容的撤退。
可是他失算了,他这一失算,直接导致了后续的调动全部陷入到了被动之中。这也确实符合了,相持阶段过后,日本没有底气和大明帝国一争长短。
它所依靠的,无非是大明帝国内部的混乱,和复杂多变、互相掣肘的附近国家地区变化拖延而已。
现在因为战争开始,附近的形势变得明朗,大明帝国少了掣肘,日本一个国家面对大明帝国的时候,就完全不是对手了。(未完待续。。)
452去日本
釜山,港口之内,日本海军强行征用的国内轮船波多丸号正在缓缓的靠岸,码头上已经拥挤满了来自附近地区的日本平民,还有当地的守军士兵。
为了能够让当地的平民能够尽早的离开已经危机重重的朝鲜半岛,日本海军正在不遗余力的护航几条宝贵的航道。
原本顾及大明帝国的海军,不愿意进入朝鲜湾作战的日本海军,现在就更没有精力去管南浦到青岛之间的大明帝国的航线。
“别挤!别挤!再挤就要开枪了啊!”看守码头的日本军官拎着手枪,气急败坏的盯着铁栏杆那边,等着上船的各种各样的人。
有的是穿着貂皮大衣的商贾,手里挥舞着钞票甚至是金条之类的贿赂,还有不少军官拎着行李箱,同样在栏杆的那边急不可待。
谁都希望可以早一点儿走上码头去,然后在拥挤的人群挤上船之前,找到自己的船舱,好好的休息一下,排解一下担惊受怕的压力。
这边是拥挤的人群,那一边却留下了一条虽然并不宽敞,却也同样并不拥挤的登船小路,一个接着一个的人,正挥舞着“凭证”,拎着行李走向正在靠岸的波多丸号。
走在这条小路上的人,有的是高级军官的女眷后代,也有的是日本国家特批的,优先要接走的部分重要人士。
被日本国内要求优先接回日本本土的人士,包括一些有前途的中年军官家属,还有一些宝贵的管理层人员。
当然,还有一些科学家以及移民之中的精英人士,包括学校里的高级教师,以及社会名流们。
虽然仔细的甄别过这些人的身份,规定过这些人可以带走的家眷,可人数还是超标了十倍,要运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大量的人员以及物资运不走,物资只能倾泻到海里去,人员就只能苦苦的在岸上等待着,等待着更多的日本船只到来。
从战争开始到现在,日本方面已经运走了3万多名特批的“特殊人才”,可是这远远无法满足想要离开朝鲜回到日本的人这个时候的需求。
估计至少有100万人希望离开朝鲜半岛,还有另外30万以上的正规军值得运回日本,补充日本的青壮劳力。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时间,是在20天前,也就是日本前线开始出现崩溃趋势的时候,日本海军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尽力强运人员回国的。
原本日本是禁止移民回国的,因为日本对外扩张的需要,必须让日本人在朝鲜半岛上永久的驻留下去。
可是随着战争的发展,驻留在朝鲜半岛上的日本人,却成了宝贵的物资,必须要抢运回国去。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