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前宋流传下来的制度过于冗杂,之前前宋整个朝堂死气沉沉,自然也不会有人察觉出来,现在大明以蓬勃向上的姿态屹立于东方,四处开疆拓土,对于官员的需求直线上升,宋朝的冗官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明对于地方,尤其是新开拓的南洋和新收复的河洛的管理。
所以叶应武就算是不想改革也不行了,尤其是现在那些遗老遗少们已经坐不住,南京闹过一场,谁知道还会不会接着闹,所以叶应武干脆直接快刀斩乱麻。你们不是一直在揣测新政是什么样的么,那老子索性就直接拉开改革的大幕!
梁炎午缓缓转身,手中捧着草案向外走去,这是他们这么长时间来的心血,更是华夏自秦汉以来政治制度得失的汇总,可以说凝聚着前人的血泪和今人的期待,梁炎午的目光不断在草案上瞄着,总感觉重若千钧。
还不等梁炎午离开,大明皇帝陛下已经缓缓地靠在椅背上。
几名恭候的侍女刚想要快步上前伺候陛下休息,却发现这个年轻的君主在这短短的功夫里已经睡着了。
鼾声如雷。(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章 比如先造人
ps:心情比较好,题目比较逗比,博诸君一笑
大明永乐元年八月初二。
大明皇帝颁布圣旨,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行政区划参照前宋原本的行政区划,并且对大明后来开疆拓土所获得之土地重新划分,改原本路为省,总共十二个行省,分别开列如下:
直隶行省(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淮南和江南东路)、浙江行省(包括两浙东西路)、江西行省(原江南西路)、荆湖行省(原荆湖路、京西南路)、四川行省(原成都府路、潼川府路等等川蜀地域)、福建行省(原福建路、夷洲)、广南行省(原广南东西路)。
上述七个行省为大明从前宋继承之土地。并在大明新收复和开拓之土地上设立:山东行省(淮北山东)、河洛行省(中原淮西)、陕西行省(汉中、京兆)、安南行省(南洋诸岛屿并占城)、云滇行省(大理真腊)。
相比于在另外一个时空元朝一统天下之后设立的行省制度,大明的行省划分更为细密和众多。并且在每个行省的地域划分上也很注重犬牙交错之态势,比如将汉中划入陕西而不是留给川蜀,从而使得入川的北大门控制在陕西手中,避免四川行省脱离朝廷掌控。又比如将大理和真腊这两块新开拓的土地绑在一起,并且将广南的静江府和邕州划入云滇行省,使得朝廷能够更从容的控制这些距离中枢万里之遥的地方。
可以说为了划分出来这么一副江山社稷图,叶应武和梁彦武他们确实费了不少功夫,尤其是翻阅大量史料查找历次叛乱发起之根源,从而在地域划分上尽可能的避免划分出来能够被一家割据而独大的地方。
按照行省制度规划,现有的各路安抚大使、安抚使都会依次留任,不过相应的提举常平司等官员,则会成为受行省管辖的下面各司司长,虽然还是原来应该做的职务,但是实际上相当于官职要降了。
这样一来就等于提举常平司、提举刑狱司不再是安抚使的敌体,而是下属官员,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以之前江南西路为例,如果江万里和王爚他们不想方设法解决郭怀这个提举常平司的话,使得江南西路无论是民政还是军政在施行的时候都会受到不小的阻拦,而叶应武之后一步步征战也不会那么容易。
叶应武不想要看着安抚使一家独大,但是也不想看着整个行省因为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而耽误国家大事,所以将之前的四五个人互为敌体缩减为巡抚和安抚两个人互为敌体。根据宋朝推行的知府、通判二人互为敌体的制度来看,这样的设置已经足够了。
而在行省下面,大明依旧沿用宋代的州府制度。宋代的军州想要升为府,必须是和皇帝有关系或者在经济政治文化某一方面很突出,比如当时宋宁宗龙潜时候的明州,在他登基之后改名“庆元府”;又比如苏州作为江南核心城镇,经济文化发达而被赐名“平江府”。对此叶应武作出了适当妥协,宋时留下来的各府遵循旧名,不再更改,但是以后也不能这么简简单单的另行添加,和皇家有关的军州不能再轻易升格,只有当不得不面对重大威胁或者有重大政策与该城镇有所关联的时候,才允许升格,其设立的条件按照后世的理解有些类似于经济特区。
同时各行省也要着重于提升各府在带动周围各军州经济发展上的能力。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尤其是江淮州府要着力带动北方州府和南洋州府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