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火炮还在进行覆盖射击,而百虎齐奔箭也在向船上推。毕竟明军的火箭虽然已经一步跨越实现了二级火箭,但是在性能上还有很多不稳定性,再加上产量不足,所以在远距离上很难做到精确的定点打击清除,所以为了确保能够更有效和及时的掩护明军上岸,王虎臣和王大用商量之后还是冒险将百虎齐奔箭搬上船。
对岸的蒙古军队在明军噼头盖脸的炮击之中四下逃窜,大多数人都能冲入原本藏身的地方,不过还是有上百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河滩上乱闯,很快就被炮弹撕成碎片,他们这幅样子自然是引来对岸明军哈哈大笑。
“渡河!”王虎臣沉声下令,第二批准备好的明军士卒飞快登上船。
蒙古在这之前就把大小凌河两岸的船只销毁的差不多了,自然不可能给明军留下这么多可以挥霍的船只,这些船只都是镇海军从北洋舰队那里抢过来的。知道镇海军的难处,北洋舰队也没有多说什么,将船队中的舢板全都拿了出来,凑齐了这上百艘船只,总算是不用面对之前两淮军强渡白沟河时候无船可用的尴尬局面。
当炮击引起的弥漫烟尘渐渐平息的时候,对岸的蒙古士卒已经看不到踪影,不是被炮火撕裂就是藏身在坑洼之中。王虎臣和王大用并不知道,在明军火炮的压力下,实际上蒙古人这种利用天然的坑洼再加上自己挖掘的一些坑道进行防守,已经有了另一个时空中近现代堑壕战的雏形。
和近现代战争所用的坑道不一样,古代虽然也存在坑道作战,但是主要是将坑道修于地下,其目的自然是作为一个堡垒和藏兵的地方,逼迫对方不得不和自己在己方了如指掌的坑道之中作战,从而占据绝对的上风。现在在河北一带还能找到的宋辽时期宋军修建的地下坑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这种坑道的修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宋军缺少足够的地理优势能够拿来阻挡辽军骑兵,一旦白沟河冰封,整个中原都是辽军放马之地,所以不得不采取之中转入地下类似于地道战的方式来和辽军骑兵纠缠。这样的坑道更多的是地道性质,自然算不上真正的堑壕。
而蒙古人所挖掘的这些坑道,其目的则是为了防止明军炮击对士卒造成大量杀伤,与此同时还能在明军上岸的时候及时通过弓弩进行拦截,这样的打法确实已经有了堑壕战的雏形,至少其目的和思想与堑壕战类似。
王虎臣和王大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之间实际上已经推动了整个时代军事思想的进步,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叶应武对于火器的重视以及兵部和工部对于火器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不过现在毕竟火炮问世算起来也没有多久,这些火炮还没有真的能够起到毁天灭地、“战争之神”的作用,所以蒙古人的这些坑道。主要还是利用原本的天然条件,并没有真的达到纵横交错,沟通内外的作用。
“弟兄们,跟我上!”不等船靠岸,带队的明军都头就已经率先冲下船,后面的士卒也是争先恐后的跳下来向前冲。
如果和之前的军队相比,恐怕明军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基层将领的带头冲锋,这些经过战火的老卒,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喊的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且不论这两个字的更改后面代表着多少深意,只是简简单单在气势上士卒们也自然更喜欢后者。也正因为,大明的基层将领是损失最多的,但是大明军队的基础力量和基层战斗力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反而依旧有很多将士挤破了脑袋想要当上空出来的都头和十将位置,哪怕他们很清楚在下一场战役中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身先士卒而第一个倒下。
这种大明基层将士的精神,一来得益于叶应武当初组建天武军的时候,就是本着只要精锐、只要不怕死之徒的宗旨,再加上几次大战的胜利,彻底凝聚了这一支军队的魂魄,使得逢敌争先成为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军队作战,其主要依据就是将士是否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所有的将士都为了胜利而奋斗,那么自然会距离胜利越来越近。
一支军队获得团结力量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中国朝代,实际上都是通过私军或者乡军的方式,来自同一片土地上或者有着相同出身的人们,自然更能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到时候只要有一个合格的统帅即可所向披靡,但是相应的,如果统帅不合格,这一支军队虽然也能齐心协力,但是这齐心协力是齐心协力的逃跑。
对于当时组建天武军的叶应武来说,以各地的屯驻大军除了川蜀、广西等地民风彪悍且多年来和蒙古多有冲突交锋之外,都已经糜烂不堪,这一种传统的组建强军的方式自然已经无用,所以叶应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