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七月十一日。
徐州府,茶城镇。
在经过了两天的时间准备后,十数万朝廷大军终于是行动了起来。
兵部右侍郎张伯鲸、监军王德化等人趁着漆黑夜色,亲率两万京营新军与两万九边精锐明军,悄悄的离开了茶城镇。
张伯鲸等人亲率的这四万朝廷大军,将会选择迂回之计,从黄河上游的坚城集渡口渡过黄河。
而征讨督师李邦华则是坐镇中军,指挥着七多万朝廷大军强渡黄河。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李邦华强制征召了方圆百里熟悉水性的百姓,还有征集到了数百条大小船只。
李邦华的意图很是明显,就是想要发挥出兵力上的优势,从而进行稳扎稳打的战术,如此便能吸引徐州城的守军。
只要徐州城的守军全都被吸引了过来,那么张伯鲸等人率领的四万朝廷大军,必然就会顺利的渡过黄河。
这也就是说,此次发起强渡黄河的攻势,最为主要的重点还是在李邦华这里。
七月十二日。
征讨督师李邦华正式下达了强渡黄河的进攻命令。
选择强渡黄河的渡口,是一个名为镇口闸的渡口。
从黄河北岸的镇口闸到黄河南岸,距离只有八里左右,这也是一个水流较缓且河面较窄的渡口。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激昂的战鼓声仿佛就是一道命令,催促着朝廷将士发起进攻。
数百名熟悉水性的百姓们操纵着各种大小船只,满载着一万两千名朝廷将士,向着黄河南岸快速的接近。
划在最前面的都是一些大船,数量足有数十艘。
在这数十艘大船的船头,全都安装着一到两门将军炮与佛朗机炮,炮口遥遥的指向了黄河南岸的守军。
而大将军炮则是因为重量问题与后坐力问题,因此便没有安装到大船上。
黄河南岸,徐州城。
北面城头之上。
“大家注意,敌军开始强渡黄河了!”
“快去禀告大帅,敌军已经发起了进攻。”
“给我打起精神来,做好坚守徐州城的准备。”
“所有炮手做好准备,优先摧毁敌军的大船。”
“传令部署在黄河岸边的炮手,同样优先摧毁敌军的大船。”
“兄弟们不要惊慌,敌军是打不过来的。”
“”
望着黄河北岸的朝廷大军发起了渡河攻势,站在城头上的守军军官们当即高吼不断,喝令着麾下的守军们做好准备。
城头上的火炮手们连忙装填弹药,调整着炮口角度,时刻准备着发炮轰击。
各种守城器械也是不断的搬上了城头,加强了城头上的防御。
虽然城头上的局面看起来有些混乱,但是守军们并未表现出惊慌的神情,也还算是比较镇定。
至于城头上的守军们为何表现的还算镇定,那自然是因为发起强渡黄河的朝廷大军,最多也就只有两万左右。
面对着不过两万朝廷大军,城头上的守军们是不会惊慌。
毕竟当前的徐州城,可是足有五万兵马防守,而且还又占据着地利上的优势。
另外还有,守军们已在昨日听闻,再有两天时间左右,南京方面又会调派两万兵马前来,用以加强徐州城的防御。
有着七万兵马防守徐州城,守军们自然是信心十足,心底并不怎么惧怕十数万朝廷大军。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