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元年十一月,在襄阳盘恒近三个月后,孙亮一行在独立师的护卫下,从汉水顺流而下到达武昌,并入驻武昌旧宫。
这时的武昌的并非后世的武汉市的武昌,乃是湖北鄂州。孙权称吴王时,在此筑吴王城,并于此称帝,城内的宫城,即武昌宫建有太极殿、礼宾殿安乐宫。但由于当时建造材料比较讲究,如安乐宫的瓦都是澄泥所制,质地可作墨砚。孙权迁都建业后,就将武昌宫中的一些建筑材料,如砖头瓦片和木料都拆了下来,送往建业修建宫殿。故此,武昌宫十分破败。好在孙亮一行人不多,就在太极殿后的一座宫城安置了下来。
“陛下,这武昌宫都二十多年没有维修了,加之大帝曾拆建材去建业,宫城大多破败。陛下还不如移架太守府。”吕岱劝道。
“这里挺好。破败的地方,找人稍稍修缮一下就行了。反正现在宫城中人不多。”
“宫城侍者不多,是否要选些宫女前来?”
“这个也不需要了,等皇后从建业前来再,皇后自会从建业带侍者宫女前来。”孙亮淡淡道。
“陛下,你这是准备在此长住?”吕岱惊道。
“是啊。朕拟设武昌为南都,吕卿以为如何?”孙亮微笑道。
“那丞相会同意吗?”吕岱忧虑道。
“建业仍是我大吴都城。武昌只是陪都。丞相等一干热就留守建业,处理国事吧。朕在武昌,待北方局势稳定再。”孙亮道。
“臣谨尊陛下之命。”吕岱拱手道。
其实,与诸葛恪同事多年的吕岱最为了解诸葛恪的性格,见识过皇帝的手段后,心中十分清楚孙亮为什么不愿回建业。年老的吕岱甚到心中隐隐有些不希望孙亮回建业。现在东吴新获大捷,又西占襄樊,东占新城,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好,但一旦孙亮回到建业,必与诸葛恪不能相容,君臣相争,大好形势就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大将军,我准备调建业的近卫军吕据部进驻柴桑,不日近卫军丁温部将攻取南阳随县一带,逼近江夏,我武昌近卫军将从夏口,柴桑出发,攻取江夏。”孙亮介绍道。
“陛下,现江夏由魏荆州刺史杨肇统领水陆大军六万余人新自镇守,杨肇乃魏中领军杨暨之子,善谋略,懂军务。极切难下,还需徐徐图之。”吕岱道。
“这事不急,待丁奉、吕据前来武昌再。”
“如此最好。陛下,老臣以为,取江夏,以现在武昌军力,还有所不逮,老臣以为,还待武昌等地近卫军完成整合不迟。”
“大将军所言极是。大将军,不知武昌近卫师组建得怎么样了?”孙亮问道。
“架子已经搭起,但战斗力与原近卫军相比,仍相差不少。”吕岱郁闷道。
“大将军辛苦了。近卫军战力自非一日可成,以后勤加操练,辅之以新式装备,战力自可提高。”孙亮微笑道’,“大将军,朕有意重整近卫军。如今驻江陵1个近卫师与襄阳2个近卫师合编为近卫2军,朕欲把丁温师,吕据师扣江陵近卫师合编为近卫'1军,另在武昌组建近卫军总参谋部,统领全部近卫军。大将军可否前来总参谋部帮朕?”
“陛下有命,老臣自当应命,万一死不辞!”吕岱拱手道。
“好,大将军高风亮节,当为我辈楷模。”一旁全纪称赞道。
“哪里俱是为国效力,又有何分别。”吕岱肃然道。
孙亮点点头,一名待者上前,展开一封昭书,道:“大将军吕昭接旨,”
吕岱慌忙跪倒,道:“臣吕岱接旨。”
“奉承运皇帝昭曰:今大将军,都乡侯吕岱勤勉国事,着任大司马,近卫军总参谋长。溢封邑百户。钦此。”
“臣吕岱谢主隆恩。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吕岱拜谢起身接旨。
“大司马,恭喜恭喜。”全纪、洛勇俱拱手道。
“俱是为陛下效力。”吕岱拱手道。接着又向孙亮道:“陛下信重,老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司马,何须如此,朕正欲借重大司马,加快军改力度,重整近卫军。”
“陛下但请吩咐。”吕岱拱手道。
“我拟调丁奉前来武昌,但近卫军副总司令,大司马任参谋长,全纪任政治部副主任,洛宏为总后勤部部长。近卫军整偏后为2个军,1个独立师,'1个水上近卫军师,。另设近卫军讲武堂、近卫军总医院。大司马任总参谋长,当从战略制定近卫军总体发展方案,作战规划。另武昌各地军制改草,还需大司马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