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两郡完成接收,时间已进入了华夏475年2月。
进入新年后,孙亮也好似从一介懦童成了青茐少年。经过几年来的奋斗,孙吴的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由于朝廷的坚决支持,近卫军的强力威摄,世家豪族也选择了隐忍。扬州各郡县新的官制顺利建了起来,也重新丈量了土地,建立起了新的地籍、户籍。大量被世家豪族隐匿的土地被清丈出来,隐民也重新入籍。
光扬州之地,新增士地高达500万亩,新入籍百姓就多达80多万,竟管心中已有准备,但朝廷上下莫不惊讶不已。而原有户籍上,孙吴的总人口也不过24O万。
“陛下,据重订的户籍,现孙吴有民330万左右,田地8千5百万亩。”昭和宫内,洛宏喜道。
“照我看来,未入籍的民众起码还有几十万。”一旁的全尚笑道。
“不管他了。反正现在又不收口钱,对我们影响不大。反而,只要生活在咱们大吴地面上,无论入籍不入籍,有钱总会买东西吧。这人,是越多越好。”孙亮笑道。后世人常说人口红利,可不就是这样。
“呵呵。臣今天有些明白陛下不收口算钱,减免田赋的道理了。原来每个人都交了税,只不为交了商税而已。”韦昭笑道。
可不是这样,孙亮暗自得意。在后世,从出生就开始消费,也就开始交税,但也不会引人反感。若改成交口钱,人家一出生,你就去取钱,收税的不被人打骂才怪。
现在以商锐为主,免了逐门挨户收,即隐蔽又便捷,不是挺好?最为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工农业剪自己也一个不拉,减点田赋又算什么!
“只是据户部估算,这征收的粮食今年还会下降,恐怕只有去年的七成。”洛宏忧虑道。
“市面上粮食价格怎么样?”孙亮问道。在另一个时空混在农业局,十分明白粮价的重要性,许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物资定价都是以粮价为基础的。
“近两年,因为大规模推广曲辕犁、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市面上粮价逐年下降。现在石米一百二十钱。而三年前,百米少说也得一百六十钱。这是少有的盛世啊!”韦昭叹道。
“陛下,这粮价也不能再任其下降了。粮价下降并非好事,谷贱伤农啊。”全纪道:“臣近期看到有些地方,百姓垦殖、耕作积极性已有所下降。许多百姓都喜欢前往工坊做工,工坊中工人一月下来少的千钱,多的两三千,都能买到十条石米了。这将挫伤百姓种田积极性,长此以往,耕地又将荒芜了。”
这其中道理,孙亮也明白?难道,要提前搞出个保护价、种田补贴什么的?可纵观后世,这些措施效果也十分有限。农民抛下田地,拥进城市,农村田地大量抛荒,政府只得从外面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行政措施远远不如市场规律好用。
“是不能任其掉落下去,损害农夫种粮积极性。”孙亮点头道:“天有旱涝,岁有丰欠。朕看,朝适应加大粮食仓储,至少得储备得三月之粮,最好能备个半年粮。”
“现在大吴各仓库可都是照着一年粮来储备的。仓库之中,足够官、兵食用一年有余。”洛宏不解道。
“朕所说的是全体百姓的一年消耗粮食的半成。”孙亮淡淡道。
“这,这怕是太多了吧。以人一年食米6石计算,大吴总人口4百万计,一年耗粮2400万石,那不得储备1200万石粮食?就是三个月,也得600万石”洛宏惊道。
“粮食可不比工坊生产物品,得讲农时,还得有数月时间。若能存半年之粮,天有灾变,纵然绝收,也不至乏食。”孙亮道,“丰年多储,谷价不至下跌害农,灾欠之年放粮,粮价不至过高损民。”
“好,陛下有此心,必开万世之盛世!万民必赖陛下而得生息。”寿昭赞道。
“陛下,现各处储粮仅50万石左右,要储几百万石,又得新建仓城了。臣预计建仓城加购粮之钱,怎么也得需十亿钱。”洛宏估测道。
听得竟需如此之巨,韦昭、全尚都默不出声起来。
“钱该花还得花,仓中有粮,心中不慌嘛!”孙亮笑道。
“那得建多少仓城啊。”全尚叹道。
孙亮笑而不语。这也是时代限制了他们想象力。几百年后,隋朝修的洛口仓,就储粮2400万石,后糟瓦岗军、王世充连番糟踏也没取完,一直到贞观年间还有。
“选水陆交通便利、宜储粮之地建两三个大仓。各州郡建些小仓。尽量多储些吧。朕看,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