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质地的沙土陆陆续续运到了城外的仓库,而正式投入使用。
火砖项目正式启动。
这件事,赵弘润交给了冶造局的局丞王甫。
没办法,由于摊子铺地太大,冶造局内的官员人手变得愈加紧张,三位冶造局的郎官,陈宕负责监督博浪沙河港的建设,程琳负责监督祥福港的扩建,而荀歆则负责仿造楚国船只的事宜。
再加上如今冶造局局丞王甫亲自出马负责火砖的烧制,冶造局内四位在技术方面能独当一面的主要官员全部任务在身,倘若再弄出什么项目来,恐怕就连赵弘润也只能亲自上阵了。
从其他部府与司署借人手,不切实际,并且赵弘润也很难彻底信任他们,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相关的官员,从郎官以下的主事级官吏中选拔人才。
除此之外,工匠方面也陷入了人手不足的尴尬,别看冶造局有着四百余名工匠与近千名匠人、匠徒,可随着冶造局四线开工,人手不足的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严峻,哪怕工部善意地暂借了两百余名工匠,也只是杯水车薪。
因此,赵弘润决定从民间招募工匠,毕竟大魏境内存在着许许多多有相关经验的石匠、木匠、铁匠,将这些有相应工作经验的工匠们招募到冶造局,才是解决人手不足问题的最佳办法。
可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通讯实在不便利。
想来想去,赵弘润唯有用最笨的办法,托仓部的官员在向各地市场销售蜡烛的期间,在国内每个县城的城门附近,在那以往贴通缉悬赏的公告墙上,贴上一份他冶造局的招工告示,使那些不满足于各自当前工作环境的工匠们,投入冶造局的怀抱。
还别说,前期效果还真不错,至少在大梁,当冶造局的招工告示出现在城门附近的公告墙上后,大梁城内的魏人中,便有不少人到冶造局试工。
为此,赵弘润特意提拔了三名主事来负责这件事,这三人分别叫做吕玙、顾和、郑昭。
其中,吕玙负责招收新人,顾和负责测试那些新人的水平,而郑昭则负责将新收的工匠们按照其擅长,分别调到博浪沙建河港、祥福港扩建、仿造楚国船只、烧制火砖这四项工程。
这三位主事,皆是在冶造局内干了好几年的老人,并且工作能力过硬,只不过资历不如陈宕等人,这才无缘于郎官之位罢了。
毕竟工部辖下的司署,尤其是在冶造局,普遍重视资历,将资历与个人能力摆在同等高度:哪怕某个人才能平平,但只要他兢兢业业地干上几年,有为冶造局做出过贡献,那么此人就是值得被尊敬的,若是有一个资历不如他的后辈,哪怕能力再是优秀,也只能规规矩矩对前者喊一声前辈。
不得不说,工部的风气,还远比吏部那些官员的风气严谨地多。
而随着冶造局逐渐步向繁忙,赵弘润这边反而是轻松下来了,毕竟他要做的只是给冶造局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用不着事事亲力亲为,反正有王甫、陈宕、程琳、荀歆、吕玙、顾和、郑昭等人替他盯着。
这让赵弘润有了一段难得而宝贵的个人空闲,让他可以安排一下私事。
比如说,正式搬到早已翻修竣工的肃王府,办一个乔迁宴席。
再比如说,将苏姑娘从一方水榭接到肃王府,向她坦白姜润其实就是肃王弘润的真相,并且,让沈淑妃见一见这位与她儿子已有过肌肤之亲的女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章:坦白
ps:有关“魏国经济发展”那条评论,我已作出回复且置顶,不理解主角在这方面意图的可以去翻翻。
————以下正文————
五月十七日,是赵弘润在这忙碌的五月中第一次偷闲,毕竟当前他冶造局已开始四线开工,招收新人工匠的事宜也已安排妥当,尽管还欠着户部与工部一大笔钱,但不可否认,冶造局已逐渐步上正轨,朝着赵弘润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但话说回来,这也意味着他暂时对冶造局能起到的帮助有限,毕竟目前冶造局最欠缺的其实是时间,需要一时时间来沉淀、来消化、来提升,而这,恰恰是赵弘润所帮不上忙的。
好在王甫、陈宕、程琳、荀歆、吕玙、顾和、郑昭等下属皆老成持重相当可靠,因此,赵弘润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准备安排一些私事。
而首当其冲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向苏姑娘坦白他姜润其实就是肃王弘润的真相。
在十七日的清晨,赵弘润苏醒于苏姑娘她那在一方水榭翠筱轩香闺内的床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