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贵族,对武信侯公孙起产生了异议,认为武信侯公孙起太过于胆怯,在魏公子润所率领的魏兵面前连战连败,这种战争方式,不符合秦国的利益。
其实平心而论,武信侯公孙起虽然名义上败退了几阵,但事实上兵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很显然,秦国国内的贵族们可不会去管这些,他们只知道,武信侯公孙起没有带给他们任何战争利益,反而是在每日消耗着粮食。
因此,近两日咸阳城内有一批贵族联合向秦王进觐,希望秦王下令约束带兵在前线的武信侯公孙起,说白了就是希望武信侯公孙起尽快击败魏公子润,好使他们从三川、从魏国夺取丰厚的战争利益。
这让秦王很头疼。
倘若换做是一般的对手,相信就算是秦王也会不满于武信侯公孙起那“消极”的战术,可问题是,魏公子润那是一般的对手么?
因此从理智上来说,无论是秦王还是左庶长卫鞅,都不认为武信侯公孙起的策略有错既然魏公子润注定会在魏国本土战争失利时撤兵,那么,大秦的士兵,为何还要与魏军厮杀,白白牺牲?老老实实等魏国自溃、等魏公子润不得已自行撤退不是更好么?
但很显然,秦国国内贵族们的耐心被磨光了,他们无法再忍受武信侯公孙起与魏公子僵持不下的战争,认为这是白白浪费秦国珍贵的粮食。
更有甚者,有些贵族开始指责武信侯公孙起辜负秦王对其的信任。
事实上,这也是没办法的是,毕竟武信侯公孙起出兵以来,确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记得当年秦少君虽然败北,但好歹拉拢了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这三股三川草原上的大势力,可武信侯公孙起呢?干脆就在函谷眼睁睁地看着那三个有可能成为秦国附庸的三川势力被魏军覆灭这在秦国咸阳一部分贵族看来,是武信侯公孙起的一个重大失策。
于是乎,一些眼高于顶的秦国贵族在后方大放厥词,他们觉得,倘若武信侯公孙起当初联合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与魏公子润麾下的魏军正面交锋,最快的局面,也不过是如今这样,但好歹秦军不至于不战而退。
正所谓三人成虎,由于这类的言论过盛,以至于就连秦王都开始有些动摇:莫不是武信侯公孙起果真判断失误?
不过对此,左庶长卫鞅的态度却十分坚定,他坚定地认为,武信侯公孙起的决定是正确的。
原因很简单,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的战士,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作战训练,打起仗来的作战方式基本上就是一拥而上、胜败全看天意,这种友军,谁敢带着他们与魏军正面交战?
什么?骑兵?
难道魏军就没有骑兵么?魏军那一方,川北联盟的羯角军、以及川雒联盟的川雒骑兵,两者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万人呢!
兵力不如魏军、士卒的战斗素质也不如、装备也不如,在这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情况,与魏军正面交战,岂有胜算在?
与其如此,还不如坐山观虎斗,静看魏军与乌须、羯、羚等势力杀个你死我活,期间还能看看能否有趁机杀败魏军的机会,反正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也不是什么好鸟。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魏公子润麾下的先锋魏将司马安竟然那般厉害,用五百只羊就覆灭了整个乌须部落,使得魏军士气大振。
因此就个人而言,卫鞅可以接受武信侯公孙起的那份成绩,毕竟他所面对的魏军绝非寻常,是故,他并不希望秦王对前线施压,因为这会影响武信侯公孙起的判断。
自古以来,以王命催促前线的将领,结局往往都会吃败仗,魏国当年的上党战役惨败,就是绝佳的例子。
就在秦王与卫鞅讨论着是否该以王命催促前线的武信侯公孙起时,廷尉匆匆走入,施礼禀道:“大王,下城守张瑭大人求见,此刻正在宫廷外候着,说是有要事相禀。”
“张瑭?”秦王愣了愣,想不通张瑭不好好呆在下,前来咸阳做什么。
宫廷内的王座阶下,左庶长卫鞅也是一脸困惑之色由于情报送递不力,就连卫鞅也万万没有想到,远在五六百里之外的魏军此刻竟然已杀到秦国本土,还攻陷了两座城池。
“传召入内。”秦王吩咐道。
“喏!”
廷尉施礼而退,片刻之后,便领着张瑭去而复返。
待瞧见张瑭时,秦王与卫鞅都愣了一下,因为他们发现,张瑭浑身上下风尘仆仆,脸上竟还有被冻伤的痕迹,仿佛是连日连夜从下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