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恢复的战争创伤。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所有的损耗、花费加在一起,也没有重新建设河东郡、河内郡两地的花费多。
而倘若卫国夺回了沫邑、蕲县等地,那么,在魏国与韩国之间,就好比出现了一个缓冲地带,在这片区域内作战,哪怕双方打得再激烈,破坏地再严重,魏国也不会心疼因为那是卫国的领土,是卫人花费精力、耗费人力物力发展的领土。
但很可惜,上一代的卫王卫纠,为人颇为精明,虽然当时继位时颇为年轻,却也看出魏国的不安好心,可没有傻到让卫国给魏国挡风遮雨,作为魏国的东北屏障。
那一任的卫王卫纠,很聪明地将沫邑、淇县这些已经被韩国侵占的城池的主权,赠于了魏国,赠给了上上任魏王,也就是赵弘润的曾祖父赵侈(chi)。
不过即便如此,魏卫两国当时还是缔结了同进同退的盟约,虽然卫国的实力不足以与韩国抗衡,但对当时势弱的魏国而言,也是一股不可放弃的助力。
话说回来,在魏王侈与卫王纠的那个时代,魏卫两国其实还是作为平起平坐的盟友相互交好的。
几年后,魏王赵侈年老驾崩,将王位传给了赵弘润的祖父赵慷。
魏王赵慷,并不算是一位明君,在他的年代,魏国的国力不进反退,就连国内最强的精锐之师魏武军,也因为赵慷的好大喜功,在上党郡惨败给了韩国,从而导致魏国在当时呈现衰败的迹象。
但在此期间,赵慷还是做了一件对魏国有利的事,那就是他利用魏国的影响力,干涉了卫国的王储,扶持了一位对魏国亲善的卫公子。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魏武军惨败于上党之后,当时魏王赵慷生怕卫国在看到他魏国国力衰败后转投韩国的怀抱,因此强烈要求卫王纠派一个儿子到大梁作为质子。
当时,卫王纠可比魏王赵慷贤明地多,他考虑到若是魏卫失和,只会让韩国趁虚而入,使得魏卫两国皆被韩国所吞并,遂忍辱负重同意了赵慷的无礼要求,遂从几个儿子中选了一个不怎么看中的儿子,打发到大梁作为质子,即卫公子费。
没想到,卫公子费虽然才能不足,但却懂得察言观色、拍马奉承,到了大梁后,居然深受魏王赵慷的喜爱。
待等若干年后,勤勉的卫王纠积劳成疾,临终前正准备从几个器重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时,此时身在大梁的卫公子费听说了此事,入宫哭求赵慷协助他。
于是,素来喜爱卫公子费的赵慷,就派了一支军队护送卫公子费回到卫国,在经过了一番周折后,将卫公子费扶上了卫王的位置,即是如今的卫王费。
从那时起,魏卫两国原本地位平等的盟约,就逐渐变质了,卫王费作为魏王赵慷当初喜爱的干儿子,对魏国极为亲善。
据说当时有卫国公卿劝阻卫王费,但卫王费却信誓旦旦地表示,他这个王位,是魏人帮他夺取的,魏人是不会害他的。
当然,这话其实也没有错,魏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坑害卫国的意思。
只是卫王费继位后,卫国与魏国的关系,就逐渐从兄弟变成了小弟,而待等赵弘润的父亲、魏王赵这位强势的魏国君主夺了王位后,魏国与卫国间这种大哥与小弟的关系,就愈发稳固了。
在魏王赵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卫国在有些方面的发展,逐渐停滞了下来。
比如说卫国的冶造技术。
当时卫王费表示,反正老大哥魏国的冶炼技术比咱们强那么多,本国还发展什么冶铁工艺,浪费资金,军备什么的,直接管魏国购置就是了。
就这样逐渐、逐渐地,卫国渐渐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确是没有理由去坑害卫国。
因为毫无威胁嘛。
因此,似南梁王赵元佐在这次战争中的某些行为,事实上魏国朝廷与魏王赵元,都是抵触的,只不过南梁王赵元佐先斩后奏,又为魏国击退了韩国的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魏王赵元与朝廷,也不好多说什么罢了。
事后,魏国主动联络卫王费,打着支持卫国恢复建设的旗号,表示愿意资助一笔钱粮帮助卫国恢复国内建设,纵使卫王费此前对南梁王赵元佐,以及户牖侯孙牟、苑陵侯酆叔等援军袖手旁观的行为有些不满,这份不满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然而,卫公子瑜却无法接受这种事。
因为他感觉,魏国对待卫国的态度,越来越‘随意’,仿佛卫国这个盟友对魏国来说已可有可无。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