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最后查证,卫瑜确实在私底下庇护了萧鸾,难道他张启功这个太子府都尉,就能罔顾魏卫两国的友谊,强行要求卫瑜交出萧鸾?
还是说像上次那样,让朝廷出面转告卫王费,由后者对卫公子瑜施压?
这也要看针对什么人,像上次大梁朝廷那样,最后逼得卫王费将卫公子瑜送到大梁作为质子当然,这个质子的本意是朝廷为了教训一下卫公子瑜,让这位卫公子日后少在宋郡问题上插嘴,诋毁大梁朝廷。
但也因为这件事,魏国在卫国民间的评价一下子降了许多,有不少为人愤慨魏国“仗势欺人”,无故针对他们贤能的公子卫瑜,更有谣言称,魏国这是畏惧卫公子瑜的贤能,不希望卫国因为卫公子瑜而强盛起来。
虽然这听上去十分可笑,然而不能不说,民众有时是盲目的,因此听信这个谣言的卫人,却也不在少数。可事实上,魏卫两国如今的差距,会因为一个卫公子瑜就有所缩短么?
不,只会渐渐拉大距离。
只是在卫国民众眼里,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在中原的传闻中,魏国的强势崛起,就是因为魏国出现了一位魏公子润,即然魏公子润能令魏国变得如此强盛,何以卫公子瑜就不能呢?
不管怎样,如今的卫国,她依旧是一个中原国家,哪怕其依附魏国,朝廷也不好强行要求卫公子瑜交出萧鸾,除非卫瑜公开承认庇护了萧鸾。然而,卫公子瑜怎么可能会承认?
如此一来,这件事到最后可能就会成为魏卫两国打口水仗的开端:魏国朝廷斥责卫公子瑜,强行要求卫瑜交出萧鸾;而在卫瑜矢口否认的情况下,卫国民众又认为这是魏国忌惮卫瑜的才能,想针对陷害,防止卫国因公子卫瑜而变得强盛。
长此以往,魏卫两国之间,必定产生矛盾,弄到最后,很有可能变成魏国一怒之下吞并卫国的结果。
但说实话,吞并卫国,这对魏国而言并没有太大助益。
因为魏国根本不缺土地,她在前后得到三川郡、上党郡以及此番的河套地区后,疆域之广阔,相比较九年前的魏国几乎翻了一倍,卫国才多大一点地方?
尤其是在预见到魏齐两国日后很有可能会因为中原霸主地位的交替而解除盟约,甚至形成对立,留着卫国这个对称霸中原毫无野心的小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共同抵御韩国这方面,纵使卫国实力不继,也能帮着魏国与韩人打口水仗,占据道德大义,这跟魏人一己与韩人对骂,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毕竟卫王室,怎么说也是中原诸国所认可的王室。
因此,最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魏国介入卫国的立储之事,让卫公子瑜失去继承卫王的权力,但同样的,魏国也失去了卫国民众的支持。
更要紧的是,魏国的东宫太子赵润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所以就像赵弘润所说的,去追查卫公子瑜,毫无意义,哪怕证实了猜测,也只不过是让赵弘润单方面感到不快,对卫瑜产生什么想法罢了。
“原来如此……”
在赵弘润的解释下,张启功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为何眼前这位太子殿下明明看穿了这件事,却什么都不做,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想,卫瑜纵使为了利用萧鸾,私下与其达成默契,但心中对此亦有莫大压力,生怕被我大梁得知,似这般各怀鬼胎的合作,注定不会长久。待等萧鸾被卫瑜榨干了手中的积蓄,说不定,无需本王动手,卫瑜就会杀了萧鸾,将其首级送到大梁,向本王讨要那五十万金的赏金。”赵弘润淡淡笑道。
听闻此言,张启功失笑说道:“索要赏金?卫公子瑜不至于这般‘不知廉耻’吧?”
赵弘润看了一眼张启功,并没有多说什么。
卫瑜所作的某些事,似张启功这般臣子或许是无法理解的,但赵弘润却能理解。
倘若设身处地,将他安置在卫瑜的位子上,赵弘润一样会对萧鸾手中的金钱动心,这就跟他当年在打败楚城君熊拓入侵魏国的战争后,在国内魏人依旧对楚人报以厌恶与憎恨的情况下,依旧在私底下与城君熊拓开通了走私贸易、用魏国的武器甲胄与粮食换取楚国的特产一样。
难道当时赵弘润的压力就不大么?这可也是资敌的行为!
但为了使国家强大,赵弘润愿意承担一些风险,显然,卫公子瑜也这么想。
长长吐了口气,赵弘润吩咐近侍内监高力道:“高力,派人到太子府,将太子府副都尉北宫玉召到东宫来。”
“是,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