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的司马安、河东的魏忌,还是河套的廉驳自从上次魏秦战争结束之后,鉴于上将军韶虎的魏武军目前仍驻扎在韩国蓟城一带,且河套的原中要塞又是廉驳夺回,天策府便迁任廉驳为林中守,请后者驻守原中要塞。
毕竟原中要塞乃是整个河套的中心,若此地再像上回那样失陷,那么,似朔方郡、九原郡、云中郡、银川郡等等,恐怕皆难以避免被切断与魏国本土的联系。
因此,朝廷希望原中要塞有一位猛将镇守,便选中了原云中守廉驳。
至于云中郡,朝廷改派前韩国将领公仲朋镇守,以防备北方草原的胡人犯境。
随后到了魏昭武十年五月,正值魏国对楚国展开三路大军的猛攻,而此时在秦国这边,在完成春种之后,秦军主帅武信侯公孙起开始了对河西郡的兵事行动,加大对魏国的压力。
此时武信侯公孙起对魏国的用兵方式,主要还是以试探为主,看看魏国在已经对楚国发动猛攻的当下,是否还有余力抗拒他秦军的进攻。
倘若魏国表现地过于被动,那么秦国恐怕就会加紧进攻魏国了。
可没想到,在得知秦军踏入河西郡的境内后,魏国的表现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河东守魏忌第一时间就率领四万河东军进驻河西,与河西守司马安汇合。
随即,驻军在安邑的桓王赵宣,亦率领北一军,包括他麾下的太原守乐成、阳邑侯韩徐两人,率领七万大军,驻军于汾阴,随时准备支援河西。
而在河套那边,朔方守赵成岳、九原守冯、云中守公仲朋,亦在随后的两个月内,纷纷抽调兵力增援原中要塞,防止秦军攻打河套。
不夸张地说,此时魏国已经开始在‘西线’堆积重兵,就等秦军打响这场仗。
打探到这些消息,秦将公孙起亦不禁心生迟疑。
见此,魏军的‘西线诸军’亦按兵不动。
倒不是怕了秦国而不敢主动开战,只是没有必要而已,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魏国当然倾向于一个一个地解决对手,先攻灭楚越两国,最好在覆亡两国后再休养生息一两年,介时再对秦国用兵,那保准是手到擒来。
说白了,如今魏国已立于不败之地,根本无需着急开战。
不久之后,魏王赵润的岳丈秦王,从武信侯公孙起的书信中,得知了魏国积极在西线堆积重兵的消息,不由地眉头紧皱。
他对此时已返回咸阳的大庶长赵冉说道:“魏国果真已强盛到这种地步么?纵使一面攻打楚国,仍有余地与我大秦开战?”
大庶长赵冉苦笑连连,不知该如何回答。
在这段时间,陆续仍有楚国的使者沿着楚西……巴国……汉中……秦国这条路线,来到秦国的王都咸阳,向秦国寻求帮助,催促秦国尽快在西线与魏国开战,以减轻东线那边楚国的压力。
但是在七月份以后,就再也瞧不见楚国的使者了,一来是楚国那时正忙着迁都彭蠡,二来是因为魏将伍忌已封锁了西郢郡境内的江域,基本上切断了巴国与楚国的联系,这非但使得巴国的粮食从此难以从水路运到楚国,也使得楚国的使者再也没有办法经巴国前往秦国求援。
再也瞧不见楚国派来的求援使者,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或许意味着,楚国已被魏军压地喘不过气来。
因此在思量再三之后,秦王决定立刻对魏国发动进攻,这即是为了响应楚国、为楚国减轻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先下手为强,毕竟秦王可不是一位优柔寡断的君主,他当然明白一个道理:此时若不趁着魏国对楚国开战时而进兵,待等魏国解决了楚国,介时他秦国就将面对更为强盛的魏军。
与其等着魏国在覆亡楚国后腾出手来进攻他秦国,还不如主动进攻,至少这样他秦国所需面对的魏军将大大减少。
魏昭武十年九月,秦王命武信侯公孙起、阳泉君赢、渭阳君嬴华,以及其余王陵、王等秦将,正式对魏国发动进攻,由武信侯公孙起攻打河西、由阳泉君赢攻打三川、由渭阳君嬴华攻打河套,同时开启河西、三川、河套三处战场。
为了这场决战,秦国可谓是举国动员,颁布王诏号召国内的子民入伍,顺利征募了几十万仆从军。
这些征募的仆从军,跟楚国的粮募兵其实是一个道理,大多都是由国内的平民组成,唯一的区别在于,楚国的粮募兵是因为家境难济、难以养活家人而将性命‘卖’给国家,因此粮募兵的士气与斗志都难以得到保障,而秦国的这些仆从军,则是主动入伍,毕竟秦国是一个军功爵制的国家,国内的平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