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孙权已经领大军移驾猇亭军营。
他对刘备会同意己方提出的决战请求,可谓信心满满。
他太了解刘备、关羽之为人了,两人皆是刚烈之士,盛怒之下,一定会不假思索,立即同意。
只是左等右等,直等了整整一个白天,蜀军方向始终不曾传来任何回信。这让他感到万分诧异。
当日傍晚,营门一支响箭射至,守卫终于送来刘备的回信。
当孙权满怀希望拆开信封、仔细阅读后,忽有些傻眼。
刘备竟然对决战一事只字不提,字里行间还隐约透露出退兵的意思!
这让他顿时感到,像是一拳重击打到棉花上一样,这般有劲无处使的感觉,直令人难受莫名。
陆逊见既然无法劝消吴侯决战之心,便一心一意当起参谋角色,他指出,此乃刘备以退为进之策。
孙权将信将疑,派出斥候到蜀军阵地打探。
随着斥候四散而出,竟然打探到蜀军兵力开始收缩,皆固守营寨不出,还将新造了七八成的攻城器械丢弃得到处都是。
此时,孙权终于相信,刘备是真的准备退兵了。
随他新来的诸将闻知后,尽皆叫嚣蜀军孬种,不堪一击。
更有甚者,居然自告奋勇,请命攻打蜀军营寨。
于是乎,吴蜀攻守形势互易。几日内,天天有吴军士卒跑到汉军营前叫阵。
汉军将士得了法正吩咐,将陆逊此前的做派尽数学了去:隔墙和你对骂,若是想诱我出战,那是门都没有。
期间,刘备又派人送来信件,信中言辞激烈,斥责孙权背弃盟约,擅启战端。
但越是如此,孙权越觉得刘备外强中干。
骂归骂,有种出来打我啊!偏偏刘备谨守营寨,丝毫没有迎战的意思。
几日间发生的一切,令孙权又是自豪,又是着急。
自豪得是,在自家大军面前,刘备居然认怂了!
在他印象中,刘备是一个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人杰,当年赤壁之战,面对曹操十数万大军,尽管实力悬殊,但依旧一副奋战到底的姿态,从未见他服过谁的软。
但这次,他确实服软了!
孙权由此再无怀疑,蜀军兵微将寡,确实不是自己对手。
如果说此前的他还能谨慎对待决战一事的话,那么此时的他已经深信吴军战力远胜于蜀军。
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他十分着急。蜀地易守难攻,一旦让刘备走脱入蜀,以后再想抓他,就是千难万难了!
随着时间流逝,孙权焦虑求战之心,一日更胜一日,整个人似乎完全沉浸在自负与暴躁之中。
主将的情绪很快传递到军中,使得东吴将士日益骄纵,军中上下充斥着一种论调:
只要能够决战,蜀军必败!
营中并非没有清醒之士,譬如陆逊,但他已经没有法子劝谏了。
吴侯此刻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甚至有时候,连他的求见都会置之不理。
******
汉军大营。
这几日,关羽日夜不歇,走访联络各部军营,面授机宜;并且根据决战地点的地形,推演排兵布阵,制定兵法战阵。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关羽戎马一生,见多识广,知道世上没有一劳永逸之战阵,
身为主将者,必须根据根据地理、敌我双方特点,摆出适合之阵。
恰到好处的军阵,可以帮助弱小一方,战胜凶悍的敌军。
因为决战地形是姜维先行挑选、再呈交军中商讨通过的,故而他被命令跟在关羽身边参赞咨议。
关羽浸淫此道多年,胸有沟壑,内藏锦绣,论及正面用兵之道,说是当世第一家,也绝非过誉。
姜维自然深知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打起十二分精神,半是备咨,半是讨教,如饥似渴学习堂堂正正的战阵兵法。
关羽感念他千里驰远之恩,又见他聪明好学,自然愿意倾囊相授;有时遇到难处,还会多花费些时光,细细点拨。
姜维的指挥之道,由是在短短数日内,勇猛精进,竟有一日千里之势。
为师者的关羽越接触下来,越觉此子天赋异禀,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往往一点即透,一透就通,有时还能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不由暗自赞叹不已。
如是,时间一日日流淌。
二十四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