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士们见杨秋就要进去,忙拔刀道:“县衙重地闲人勿得擅闯!”
杨秋一听这话急了,抽身上前就要闯进去,这时府内出来一人,谓卫士道:“何人在外喧哗?”
卫士道:“有两个陌生人要求见县令大人,而且执意要闯!”
府内之人一边走一边道:“若有冤情可以锤鼓宣堂也不要在府外喧哗么,我看看是什么样的人!”
这人出来一看顿时呆若木鸡,他忙道:“原来是黄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杨秋见状遂道:“这是西凉牧张大人!”
那人闻听是新任太守,忙跪着寒暄道:“末将武威县尉洪起拜见郡守大人!”
“起来吧!带我去见你们的县令陶大人!”张既道。
“喏!”洪起带着张既、杨秋来到了武威县衙。
来到府内却见一人伏案挥笔正在忙碌着,这人四十左右的年纪。留着胡须,面庞光润,眉毛婆娑。洪起忙上前禀报称:新任太守张大人驾到!那人闻后急忙撂下笔,出下迎接道:“武威县令陶陵参见张大人!”
“快快请起!你就是武威县令陶陵?”张既道。
陶陵鞠躬道:“正是下官!不知秦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还望秦大人见谅!”
“免了、免了我此次来是来做考核事宜的,先把你这些年来的任职公薄呈上来!”张既道。
陶陵道:“喏!”随后去取公薄去了,张既和杨秋坐下来喝起茶来。
不一会儿,陶陵带着几个人将他的公薄抬了出来了,足足有四人,每人怀抱着一大摞,张既和杨秋见状不觉有些吃惊。
仆人们将公薄摊到张既面前,陶陵道:“张大人这都是我在任这些年的公薄。上面清楚的记录了我在任时的情况,有刑狱方面的审判,有赋税方面的征收;有适时出台的政策;有不虚之年的举措;还有社会方面的治理;农业方面的生产发展情况;手工业方面的发展情况;经贸商业往来的进展情况..........这上面都有清晰的记录。”
张既望着这堆积如山的公薄,谓陶陵道:“陶大人你给我起草一份你任职这些年来的工作总结要全面!”
“喏!下官这就去办!”陶陵说着就去准备了。
张既和杨秋就在府上翻阅起陶陵上呈的公薄开来...........
这堆积如山的公薄让人见了不觉头疼,但张既没有挨个去翻看我随机挑选了几本翻阅开来,张既仔细的翻看着陶陵的公薄,这公薄记录的每件事情都清晰在案,没有丝毫纰漏,上面的年月日时都清晰记录在册,时间地点人物也样样清楚。整个事情经过详尽透彻,前后衔接合理,无论是翻到的哪个哪个类型都是如此。张既不觉在心里感叹起来:真是一勤勉的县吏啊!
张既和杨秋翻看了整整有两个时辰,两个时辰后陶陵带着他的那个总结出来,向张既交了上来,张既接过总结,仔细端详开来:这总结整整用了10多页纸,记录的全部是陶陵任武威县令整整18年来的全部政绩,18年来年年税收一年上一个台阶、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社会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起义反抗之类的事件,经贸往来日益活跃,人口大幅度增长从执政之初的仅仅5万人增长到10余万人...........
张既阅后对于陶陵在任的政绩已了如指掌。他最后谓陶陵道:“陶大人为武威的发展耗尽了心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对于你今后的去向我会着重加以解决绝不亏待与你的,你且放心!”
“谢张大人明鉴!能得到大人如此肯定陶陵就是死也值了!”言罢双眼不禁湿润开来。
张既继续劝道:“人做事天在看。历史会给你一个公断的结论的!”言罢叫上杨秋就要离开武威县,陶陵再三挽留,张既执意不肯,二人遂做道别。
张既和杨秋离开了武威县,和黄通商量开来,张既道:“我们武威不虚此行啊!”
“大人此话怎讲?杨秋道。
张既解释道:“先前我仔细的查看了一下武威县令陶陵的卷宗跟我微服私访得到的结果完全相悖,通过接触民间以及亲自到府上查看陶陵总结亲眼目睹武威城的景象,就可以将卷宗上的结论推翻!”
“将军的意思是卷宗上所说是假?”杨秋道。
“不怀疑没有这个可能,但现在还不能完全定论,我们需要到宣威县查看一番!”张既道。
“好的将军!”言罢二人只往宣威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