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成?”袁术不忿的说道。
杨弘闻后眼珠子一转道:“主公若要做此事可先礼后兵!”
“如何先礼后兵?”袁术问道。
杨弘接着说道:“主公可以先书信一封给曹操信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做一下交代,如若曹操不予兑现这个我们再发兵讨之不迟!”
袁术闻后眼睛里放出狰狞的目光:“就依汝之计策行事!”
袁术当即确定了行动当即草拟书信并派出使者通往曹操处。
却说江东的孙策也再次收到了朝廷发来的一纸诏书,诏书说的很明确当前拒绝缴纳钱粮的首当曹操,希望孙策能响应朝廷的号召讨伐曹操,如果孙策出兵,朝廷将酌情将附加到头上的赋税予以免掉作为出兵之资。
孙策当即接了诏书甚为不悦。前番朝廷一纸诏书向他征缴钱粮,他没有理会这茬儿以为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没想到朝廷还惦记着这事居然再次发来诏书。这次要他出兵攻打曹操,但自己与曹操元日无怨近日无仇。难道就这么贸然大动干戈?想自己筚路蓝缕创下今天这份基业,朝廷没帮上半点忙,现在自己发迹了朝廷倒想起自己来了,居然向自己伸手了,孙策越想越生气。
前番自己拒绝了朝廷的旨意,朝廷看来原谅他了,如果这次他仍然不奉召即行的话那么朝廷必将记上他这一笔,其实自己没必要得罪朝廷。确切的说是得罪关羽,不过关羽这条件却也够劲了,曹操这不是一般的对手,手下兵多将广,治下土地辽阔富庶乃是一个十足的实力派,一旦交兵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孙策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他召集手下文武商议起来,当下孙策帐下两个重要谋士一个张昭另一个张纮纷纷献计开来,张昭生于15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张昭善隶书。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
张昭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推辞没有接受,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州里才士陈琳等对他颇为称赏。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被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监禁。后经好友赵昱援救才被释放。即使这样。在陶谦病逝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对此,孙策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他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这足可看出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当时刘表想要亲自写信给孙策,写完后先给祢衡看,祢衡看完后讥笑刘表,说道:“像这样是想要让孙策帐下的孩童读吗,还是想要让张子布看到?”?由此可见,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认同张昭的才华。张昭外表持重,有使人震惊的气势。
这张纮(hong)生于公元153年,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张纮年轻时游学京都,曾曾跟博士韩宗学习易经和欧阳尚书,又到外黄跟濮阳闿学习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后回到本郡,被荐举为茂才,当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辟他为掾,他都拒绝应召,避乱来到江东。孙策创建基业时,张纮便投靠了孙策。
孙策上表任他为正议校尉,后跟随孙策征伐丹杨。孙策亲临战斗前线,张纮劝谏说:“主将是筹谋划策的角色,三军命运全依托于他,不可轻率行动,亲身与区区小寇对阵相斗。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干,符合天下的愿望,不要让全国上下为您的安危而担心受吓。”孙策闻后对此并不理会,仍然我行我素,不过张纮在孙策帐下仍然是难得的谋士。
当下孙策将二人招至帐下将情况对二人做了一番通报,张昭谓孙策道:“主公这么多年来一直疲于征战如今夺得江东大片土地,功成告一段落,主公有了土地有了臣民但现在就缺少一个名分,急需朝廷给个名分,这样主公方能威仪四方,治下百姓方能认可,现在朝廷加封主公为镇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