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呵呵一笑:“他敢来么?”
贾诩:“他不敢!但他不得不来!”
刘琦意会,笑而不语。
当夜,刘琦令人拟下圣指,派人送往河内。
势大压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先不管张扬能力如何,他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左右逢源,在夹缝中保得一郡太平,至少也不是太庸碌的人。能不动武当然最好了,战争时期,哪有比平稳更让人心动的?
张扬从来都不是大才,也不是名将。他没有叱咤天下的雄心,也没有鲸吞天下的气势。但他是个聪明人,他懂得审时度世,在各方的纷争中给自己谋取最大的权益。就象他从来没有在曹袁之争中出过一兵一卒一样。谁强就靠向谁!没有谁会放任一个平稳的河内郡而不要的。
只是,刘琦的来势比较汹涌而已。自己手中已没有足够大的谈判本钱了。放弃眼前的一切,他会得到什么?河内太守估计是不可能的了,刘琦似乎没有习惯把打下的江山放给降将的习惯。但有一点他能肯定,如果他降了刘琦,至少能保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就算不能再成为封疆大吏,中央的闲官一定是少不了的。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荣登庙堂,光宗耀祖了。
而继续支持曹操,就算曹操不会怪罪他丢了河内,也一定会跟着曹操在劣势中挣扎,直到彻底失败。然后在胜者刘琦书写的史书中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反派小角色出现。
事实上,张扬确实挺聪明,也早就做好了打算。见到圣旨后,当天便押送着大量的锦帛钱粮赶往雒阳面圣,将自己的姿态摆得很低很低。
甚至在雒阳临时的朝堂上当着文武官员的面,尽数自己作为汉臣来没有为国为民做出大贡献的过失,送上河内太守印绶,当朝请辞,告老还乡。
这一招以退为进,做的确实很漂亮。
刘琦当然也不能给世人留下不容人的狭隘形象,当朝册封张扬为北中郎将,位于光禄勋之下。位低于九卿,却也是朝堂的核心。
张扬纵然对河内有万般不舍,也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他能够得到的最好的结局了。
河内,这个一直卡在并州与中原大地中间的桥头堡正式重归大汉王朝治下。
但接收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因为这个地方一直比较稳定,许多当地的士家大族也保存的比较完整。而这些士族们才是真正的麻烦。他们手中有土地,有钱,有粮食,有人……
这时候是该说服,还是该强势镇压?
对刘琦来说才是最大的麻烦。
谁去接收河内?
文能舌辩群能,武能统兵开战,内能治理一方,外能杀伐果决。
其实,贾诩最合适了。就算是面对能人辈出的司马家族,他也不会落丝毫下风,何况这时候没有司马懿司马朗的司马家,也算不得有多强。但是,刘琦的身边离不开贾诩,因为贾诩掌握着天下各地的重要情报信息,而且是他身边最贴心的谋士。
最后与贾诩议定,让张燕暂领河内太守,领三万黑山军前往河内,暂时以雷霆之势接手河内。有军队在手,方能保证不会出大乱。
然后紧急从江夏调王安北上接手河内。这小子的成长非常喜人,不论智谋、武力还是治政能力都足以独当一面了。凭他在诸多老狐狸手下学得的本领,区区河内难不到他。
对于司马家,刘琦也没那么大的恨,至少没到赶尽杀绝那一步。既然司马懿已经死了,只要司马家肯夹着尾巴做人,他不介意接受司马家转变旧观念重新投入大汉的怀抱。如果他们非要作死,刘琦也不介意将这个家族从河内的版图上抹除。
他相信王安可以完全理会他的意思,并且执行到底。
河南尹、河内郡的相继失守,对于被动中的曹操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战火已经完全烧到了曹操的大本营了,曹操能够利用的战略纵深已经不足以支撑他来赢得这一场战争了。
此时的曹操已经显露出了几分苍老,刘子玮,这个一直被他尊敬却又不是特别看得上的对手已经强到令他难望其背的高度了。难道自己一开始选的路就落于刘琦之后么?
他不甘心!
却又有些无可奈何。
赵云、鲁肃军团稳扎稳打,步步紧逼许都,关羽、庞统军团,高顺、郭淮军团由步步蚕食冀州……而刘琦又亲率大军十余万出现在了河南。
曹操都有些不知道如何应对了。
每一面都处于下锋,每一步都受制于人。如何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