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浅草2
浅草寺位于东京台东区,是RB现存的具有“江户风格”的民众游乐之地。浅草寺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寺院的大门叫“雷门”,正式名称是“风雷神门”,是RB的门脸、浅草的象征。
根据寺传的资料,推古天皇36年(628年),于宫户川(现?隅田川)捕鱼的桧前浜成?竹成(ひのくまのはまなり?たけなり)兄弟于渔网发现了一尊佛像。就是浅草寺本尊的圣观音像。兄弟的主人?土师中知(はじのなかとも)拜了此佛像之后出家,把房屋改成寺庙来供奉。这是浅草寺之始。观音像,相传为高一寸八分(约5.5cm)的金色像,由于是非公开的秘藏佛像,故实体不明。其后,大化元年(645年),据说胜海上人为寺院进行整备、经观音报梦告知而把本尊定为秘藏佛像。至平安时代初期天安元年(857年)(天长5年-828年),延暦寺僧人?円仁(慈觉大师)来寺制造了“お前立ち”(代替秘藏佛像供人参拜)观音像。故称浅草寺由胜海开基(创立者),円仁中兴开山。雷门与仁王门于天庆5年(942年),安房守平公雅任武藏守的时候创建。
浅草寺首次出现在文书中已经要追溯到是镰仓时代的《吾妻镜》。到了近世,浅草寺更是成为了为徳川家的祈愿寺,为关东有数的观音灵场,参拜者众多。
江户时代后半,境内“仲见世”地区开始出现商店与芝居小屋,亦有卖艺人集中,成为当时庶民的娱乐中心。直至近代,浅草依然是平民的繁华街,娱乐场所发达,浅草寺作为此处地标。明治初期被指定为公园地、1885年(明治18年)于表参道两侧的“仲见世”渐渐变成近代的砖造建筑物。1917年(大正6年)开始上演RB语的喜歌剧“浅草OPERA(浅草オペラ)”,于电影普及之前,大众演剧盛极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浅草,由于东京都内其他娱乐场所的多样化发展,而经历一时衰退。但是作为东京代表性的观光地,加上羽子板市、灯笼花市等活动,观光客与善信不绝。
根据东京观光财团的资料,把观光者的人数也算在内的话,一年人次有3000-4000万人。按照寺院、神社的参拜、观光人数排行,这里是RB第一。主参道上游人终日络绎不绝,元旦三天的参拜者达到百万人以上。每月一八日的吉日或“茶汤月参讲”的功德日之时,大殿内信者云集,祈祷声充耳不绝。
这也是岛津忠清和檀丽选择浅草寺参拜的原因。浅草寺可以说是极其着名的景点了。虽然也不是不可以选择其他的知名寺院,可综合考虑下来,其实最合适的还是浅草寺。
雷门为表参道入口之门。切妻造八脚门,左面的是风神像,右面的是雷神像,正式名称为“风雷神门”,通称为“雷门”。庆应元年(1865年)被烧毁、1960年(昭和35年)、约1世纪之后以钢筋混凝土再重建。
“看见那个挂在门口的灯笼了吗?那是松下幸之助于浅草观音祈愿之后病愈,作为报答而寄赠的。”岛津忠清一边走,一边和檀丽讲述着他所知道的一些关于浅草的趣事。
檀丽出身于兵库县,对关东这些地方虽然并非完全不知道,可也仅仅只是能记住名字罢了。内里有什么故事可谓是完全也不知晓的。
钻过雷门、通过仲见世商店街之后就是宝藏门。入母屋造的二重门(2层建筑、外观上为上下二重门)。现在之门于1964年(昭和39年)再重建时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由实业家大谷米太郎夫妻捐款兴建。门的左右置有仁王(金刚力士)像、之前名叫“仁王门”、昭和再重建后才称为宝藏门。
“叫仁王门的话我还可以理解,不过宝藏门又有什么典故呢?”檀丽拿着刚刚在仲见世商店街买来的小吃,忍不住提问道:“难道是因为里面存放了很多财宝吗?”
“这个嘛,大概真的可能是这个原因也说不定哦。”岛津忠清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好模棱两可过去。在这种时候,直接说不知道可不是太煞风景了。
“过了这里很快就要到本堂了,檀酱的话,是想先去本堂参拜,还是先去看一看本堂两边的风景?”
既然是陪着檀丽来初诣,岛津忠清自然没理由就把一切都自己决定了。无论怎么说征求一下同伴的意见都是应有之义。
“本堂两边?有什么?”檀丽微微歪头,配合那头黑色的中长发,看上去异常可爱。
“西侧有五重塔,东侧有二天门和浅草神社。”岛津忠清道:“五重塔于庆安元年(1648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