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前,程野送走了巴格达,临行的时候,他将一个木匣子交给对方,巴格达抱着那个沉甸甸的木匣子,心里十分感激,他同样参加了村里的表彰大会,亲眼见证了匣子里的东西,深知其价值,更知道这个匣子代表的意义。
前方的骡马已经缓缓上路,巴格达向程野行了一个中原礼仪,拱拱手,“程医师,你交代的事情在下一定办妥,长路不远送,后会有期。”
程野回礼道:“后会有期。”
有了巴格达这个西地行商的加入,程野相信,数月之后,瓦窑村将进入大生产时代,不过等到所有物料、工匠到齐,怕已经是来年开春之后的事了,所以在此之前,程野打算趁势提高一下全民素质。
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光是瓦窑村,便是整个天下也是如此,大多数人一辈子也认不得几个字,士子更是一个稀缺资源。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原地带地大物博,人口较为分散,然而教学资源却极为短缺,优质的师资力量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州府,即便如此,大半人口依然无法享受这份资源,更何况是其他偏远之地。
同时战争、劳役、赋税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绝大多数庶民根本没有精力将时间放在读书识字上,他们不会为未来打拼什么,能够好好活在当下已经心满意足了,读书是大户人家升华的机会,对于普通大众家庭却不一定承担得起这份累赘。
同样对于封建统治阶层来说,少数精英教育足以满足管理人员的需求,人才的选拔向来对庶民就比较苛刻,至于读不读书,识不识得字并不重要,能够安分守己就足够了,毕竟愚民更好统治。
简单来说,读书郎前期投入很大,却没有那么多的市场需求。
不过程野毕竟是过来人,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以及行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
在未来的规划中,程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同时将提供相当丰富的技术岗位,读书识字也将成为基本要求,这样不光能更好的完成技术革新,同时还能将这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完整的理论留给后人。
所以程野决定办一个学堂,免费提供教育资源,权当是自己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
学堂的事程野与马钧商量了很久,后者十分支持这个提议,不过细致讨论下来,却发现诸多难事,学舍、师资人员、学科都要细细推敲,不过终归是有了大方向,剩下的便是一边实践一边改革。
马钧拿着程野写好的方案,决定再去找张角统筹一番,毕竟学区建设、人员雇佣都是要花钱的,而他们的资金有限。
这边刚刚忙完,斋室那边又有了客人,程野赶过去的时候,阿姊已经在帮忙照料了。
坐在席子上的是一个三十上下的女人,穿着粗麻短衣,神态有些拘谨,瞧着是个典型的农家妇人,此时阿姊正用浸过温水的布擦拭妇人脸上的瘀伤。
见程野进来,阿姊浅浅行礼,那妇人也跟着行了礼,走近了,程野看清妇人脸上的淤青。
眼角、脸颊各有一块儿,上脸颊处较深,没有破损,这是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淤血渗致皮下,以至于皮肤呈现大量青肿。
阿姊的处理方式比较妥当,这些淤青显然有一日之久,用温水热敷患处,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淤血消散,但要注意,如果是急性损伤,切忌热敷,这时冷敷才能起到止血止疼的效果,阿姊在这方面判断的很正确。
程野听阿姊介绍,才记起这个妇人是村东头的徐娘,她的话不多,自从程野进门,除了一声问好,大半的情况都是阿姊在帮忙述说,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老实人。
程野再次检查了妇人脸上的瘀伤,并不严重,只是有些疼,过些日子淤青消了也就没事了,程野帮她开了些消炎药,整个诊治过程便算是结束了。
不过有一点让程野很是在意,他注意到妇人袖子下面露出的肌肤处也有淡淡的淤青,看样子应该是数日前造成的。
“徐娘,这些药你拿好了,记得按我嘱咐的吃。”程野用草纸包了几片白石,随口问道:“对了,你脸上的这些伤是如何弄的?”
徐娘怔了下,许久才支支吾吾的说道:“不小心摔的。”
“摔的?”程野知道她没有说实话,不过也没有追问,毕竟是别人的隐私,或许有什么难言之隐也说不定,“哦,那以后要小心些。”
徐娘谢过了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