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陷入死寂,不知多少道眸子投向五军都督府,面露忌惮。
文武之争,自古有之,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
这是立场之争,无关对错。
诸位官员面露忌惮,视线在靖国公林青身上停留,
北疆一事已经出了一位国公,令天下百姓信服,
难道,还要再出一位?
对于平西侯种应安的折子,六部九卿皆知,
但他们没有想到,光汉皇帝居然在大朝会上提出此事,
如此一来,当着天下文武百官的面,对于种应安封赏一事,已无退路。
果不其然,五军都督府的诸位公侯嘴唇紧抿,目光锐利,浑身充斥着厮杀前的惨烈。
五军都督府已经达成了共识,
不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趁这个机会,一举将文武之势扳回一城!!
中军都督纳兰亭面露凝重,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而亲临赤林城的前军都督兴国公孟述上前一步,面露凝重。
这是早就定下的章程。
由他来说,也多几分可信。
当今日大朝会所发生之事,通过底报传遍天下之时,百姓也会对此多几份信赖。
深吸了一口气,前军都督孟述朗声开口:
“陛下圣鉴:
臣等谨以诚惶诚恐之心,叩首上奏天听。
自古英豪辈出,皆以保国安民为己任,
今有平西侯种应安,其才武兼备,智勇双全,
于北疆赤林之地,大破呼延部,斩敌首级十万有余,
威震四方,功高盖世,实乃国家之栋梁,社稷之干城也。
昔者呼延部盘踞北疆,屡犯边境,百姓受其侵扰,苦不堪言。
朝廷屡遣重兵,皆未能克。
平西侯种应安,临危受命,不辞辛劳,亲率大军,斩敌于境。
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智取胜,
终至呼延部土崩瓦解,贼首授首,边患得以平息,
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国家之大幸,万民之福祉。
种应安公之战功,非止一役之胜,乃是其长期镇守边陲,屡建奇功之累积。
其忠诚于国,勇猛于战,智略过人,深得军心民心。
今其功高如此,若不加以重赏,何以激励将士,何以彰显陛下之圣明?
为此,臣等伏请陛下,鉴平西侯种应安之卓越功勋,特赐封国公之爵,
以彰其德,以励其功,
使天下之人皆知陛下赏罚之公,激励将士之心。
亦望陛下敕令史官,将种应安公之英名事迹,载入史册,经世流传。
臣等深知,国之大者,在于安民;
民之大者,在于得将。
平西侯种应安,实乃当世之良将,国家之瑰宝。
望陛下俯察臣等之请,赐恩典,以慰军心,以安民心,则国家幸甚,社稷幸甚。
谨奏。”
孟述慷慨陈词在奉天殿内回荡,振聋发聩,使得在场不知多少大人面露震撼。
国公!
又一位国公!
这些丘八好大的胆子!
不止一位大人在心里大骂,目光阴寒,视线死死抵住地面!
而站在右侧的勋贵武将们一个个面露激动,
广源侯的战死与赤林军的覆灭,对勋贵武将是一个巨大打击,
这意味着他们手中少了二十万可战之兵!
但此刻,若是能以此换取一个国公之位,相信有不少武将会同意此事!
此举为国为己。
光汉皇帝明怀瑾高坐于上首,脸色严肃,轻轻点了点头,
看向在场诸位大臣,朗声问道:
“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大殿内鸦雀无声,无人说话
见到这一幕,光汉皇帝藏于冕旒后的嘴角微微勾起,心中激动无法掩盖。
第一次,这是第一次他在朝堂上问话时无人反对!
从刚刚继位时的众人皆反,这四年他一直勤于公务,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
终于被他占据了一丝上风!
可以想象,只要事态顺利发展下去,
五年后,十年后,这朝堂之上将由他一言而决。
到那时,也才是他这位光汉皇帝真正做事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