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去,在找到队长提出自己的请求前,他在车夫中发现了一名熟人。几乎是在他看到那人的同时,对方也发现了他。
“埃拉!”
小个子的豹人车夫跳下马车,快步走了过来,有力的双手一下就抓住了埃拉的手臂,“是你,埃拉!”
他的动作简直算得上凶狠了,但这份凶狠的热情反而打破了埃拉心中的壁垒,他也抓住了对方的手,“赫萨,是我!”
“你多久没回来了?”赫萨说,“除了写信就没见过人,你可真狠心!难道训练营是个监牢吗,让你连回家看看亲人都不准?”
“当然不,我在那儿呆得很好,”埃拉说,“只是我不知道族人愿不愿意我回来。”
赫萨瞪大了眼睛,片刻之后他笑了起来,“哦,兄弟,我们确实埋怨过你。但我们可没有埋怨多久就顾不上了,换了新地方生活可把我们折腾坏了,在折腾的时候我们也会想你,那时候想的可不是埋怨,而是哪怕部落再多一个人手也好啊——毕竟你那么聪明,对干活肯定也有一手!”
他们一边说,一边手挽手地回到了赫萨的车上,运输队的队长是个虎人,只远远问了一句埃拉的身份,连他掏出来的证明都懒得看,车队就出发了。
赫萨的车驾刚好能坐下两个人,再见老友的兴奋赶走了午后的困倦,他们一边跟随着车队前进,一边热烈地交谈,交换他们在两地不同的生活经历,赫萨得知埃拉并未被一直拘禁在训练营,实际上,因为他的学习和训练成绩优秀,再加上长得也不错,不仅进了训练营的模范班,还做了好几次的会场守卫,近距离目睹过术师的身姿——这可算得上是很大的荣耀了,至少赫萨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和嫉妒。
相比之下,赫萨他们在新驻地的生活有些平平无奇了。
就像埃拉并不觉得自己的经历有多么值得夸耀那样(术师的事当然例外),赫萨对部落在一年间发生的变化也说得平常普通,虽然他们也认为部落已经被从内到外地彻底改变了,但他们仍然不认为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除了他们自己,还对他人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同时同样地发生在其他新住地,就像也许第一把锄头被造出来的时候是特别的,但很快就会有成千上万把一模一样的锄头出现,那“第一”这个名字也不会把铁变成金子,何况他们不过是“第三”住地。
埃拉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好几篇关于第三住地的新闻和报告。”
“真的吗?”赫萨立即提高了声音问,“什么时候的?报纸上说了什么?”
埃拉详细同他讲述了新闻的内容和报告的主题,因为事关他的部落,所以他找到这些资料,不仅认真阅读,还做了笔记。赫萨几乎是全心全意地倾听着,只分出一丁点的注意力在赶车上,大路既宽又直,车队的速度也不快,他对埃拉的几次提醒满不在乎,倒是对那些新闻和报告有许多感想,因为那些出现在报纸上的事例,可以说,赫萨每一个都经历过。
新住地里当然也是有报纸的,只是有能力阅读的人不多,这点难度反而增加了报纸在人们中的权威性。虽然工作组也会定期给他们读报,但由于时间和其他限制,他们往往读得并不完全——至少他们没什么空闲像埃拉这样专门去搜集往期关于第三住地的内容。以他人的、研究的视角观察第三住地各族群的发展过程,这种角度让赫萨感到新奇,知道那些关于他们的文字中赞扬远远多于批评时,赫萨表现出了一种并不意外的、矜持的骄傲。
“虽然我们不是‘第一’,”他说,“可我们一直都干得比后面那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好多啦!”
可能是因为四到七号那几个新住地的迁徙部落都没有一个背叛了联盟的前族长吧。
当然,这种话埃拉只敢在心里说。
回家的路在交谈中显得如此之短,当赫萨说:“就在前面。看呀,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家!”
埃拉抬头看向前方,越过在路上直线前行的车队,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村镇展现在他面前。陌生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整齐得像尺子划成,街道直通远方,街边以同样的间距排列着同样的大小和形制,木栅栏围成的院子里坐落一栋两层的砖木房屋,一模一样的白墙在阳光下令人目眩的聚落,哪有一点有埃拉记忆中部落的样子?但埃拉又对它们并不陌生,因为虽然外观略有不同,这个新驻地的街道和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工业城特质:
统一、精确、清洁,最简单的颜色,却给人视觉最强的震动。
赫萨跟着车队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