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宝对于纳粮税有些好奇,等周三郎来把剩下的包子吃了,她便跟着上前凑热闹。
在这里排队的都是成年的男子,别说像满宝这样的孩子,像周六郎这么的半大小子都没有,于是周围的人好奇的看了他们一眼。
满宝快速的钻进去,正看到差吏正拿着一个量器量稻谷,他看了一下他递上的户籍和夹在籍书里的条子,唱道:“周虎,成丁二人,需纳粮四石,绢四丈,绵四两。”
周虎立即挑着担上前,奇怪的是,差吏不是称重,而是用斗来量,十斗合一石,四石就是四十斗,满宝觉得这样好麻烦,正要说话,就见差吏用斗从周虎的袋子里量出满满的一斗,还打尖了,直接扬高撒到一旁的斗车中,确认粮食中没有夹杂后唱道:“一斗!”
又量了一斗,依然冒尖后撒下,“二斗……”
满宝呆住了,她若有所思的看着差吏量粮,而周围的人早见怪不怪了。
周虎完了到村长家,他们家成丁比较多,有四个,所以要纳八石粮。
满宝蹲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差吏看了她好几眼,见这小孩没捣乱,便也没有赶她。
村长家一完就轮到周家了,周大郎连忙把户籍和夹的条子递上。本朝律法规定,男年满十八岁为丁男,周四郎的运气很好,他还有俩月才满十八岁,所以现在还不算成丁。
周家的成丁为四个,同样需要纳八石粮。
差吏对周家的粮食同样没有手软,盛了满满的一斗后落下,高声唱出来,旁边的记录官会记下一笔,记满十六个正字,税就纳完了。
满宝在一旁看着,看着渐渐减少的粮食,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昨天晚上称粮食时,他爹最后多加了这么多进去。
量到最后,周家的最后一袋粮食里只剩下薄薄的一层,周大郎拿了签子去一旁换单据,周二郎则把粮袋和剩下的那点粮食给放到板车上,退到一旁等候。
拿了单据,周大郎便去牵满宝的手。
这里都是男人,周喜不好跟上来看,她便留在后面,等他们一出来她立即迎上去,笑问:“怎么样,交完了吗?”
“完了,顺利地很。”
周喜看了一眼粮袋里剩下的粮,压低了声音道:“今年怎么多量去这么多?”
周大郎也叹息,摇头道:“好在没有加量,听说隔壁县去年就在斗上加了一寸的木板。”
周喜忍不住啐道:“真是有够缺德的。”
满宝站在一旁,忍不住问,“大哥,他们是在贪污吗?”
吓得周大郎捂住她的嘴,紧张的左右张望了一下后道:“小祖宗,这样的话回家后再说,可不敢在大街上这么说。”
满宝忍不住哼哼了两声,转身跑去找四哥和五哥,和他们商量道:“五哥,我们多卖一点糖给傅二姐姐,四哥,以后再来县城卖姜记得去傅家后门走一走,把价格叫高一点,别客气。”
又道:“还有那什么主簿家啊,县尉家啊,多去他们家后门转悠。”
周四郎见她气咻咻的,摸了摸她的额头问,“他们怎么惹你了?”
“哼,他们不是好官儿,我们得把他们的钱赚过来。”
周四郎现在对赚钱的事很有兴趣,闻言高兴起来,点头道:“没问题,你不说四哥也会去转悠的,这县城,能吃得起茶的也就这么几家。”
周四郎虽然来县城的次数没周五郎多,但是他狐朋狗友多啊,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去赌场混了。
他们家种的姜可不少,除了卖给济世堂和杂货铺外比较便宜外,往外零卖的价格都要高一点儿,他也更偏向于自己零卖。
一斤四十文都是最便宜的,四十五文,五十文,随他根据市场来定价,而且现在姜正嫩,别有一番风味,虽然周四郎实在不理解,那辛辣辛辣的姜汤喝着到底有啥风味,但满宝是这么说的,他觉得或许读书人的脑子和他们不一样。
于是周四郎一点儿也不怂的背着姜沿街叫卖,他胆子大,脸皮厚,周五郎想要喊价四十五文,他却是一开口就是五十文的,还把他的姜吹得天花乱坠,都是根据满宝告诉他的那些功效吹的。
什么姜是种在山脚下,每天都是浇的甘甜甘甜的山泉水,用的是最好的农家肥,那快山地杰人灵,是上好的风水宝地,养出来的姜疗效也特别好,也特别好吃。
然后,看在姐姐(婶婶)这么可亲的份上,我一斤给你便宜两文,什么,便宜五文?
那可太多了,三文吧,我们药农种些姜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