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出身于势倾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此后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
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
在此期间,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甚至将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不管从身份地位,还是在名声和实力上,目前袁绍都远超他人,这从他统兵三万前来会盟就可以看出,而且他此次出言劝阻,也是因为张邈也是他的故交之一,多少要给点面子。
除此之外,袁绍强行压制袁术,避免他节外生枝,也是因为他有更大的图谋,那就是盟主之位。
袁术虽然性格和为人非常糟糕,但是面对袁绍这位实力强大的兄长,他也只能被迫忍让,所以刚才挑事的那个冒险者也就算白死了。
袁绍出面将争执化为无形,而河内郡太守王匡则开口建议道“如今我等再次会盟,势要讨伐董卓逆贼。
然而蛇无头不行,必须先立一位盟主居中运筹帷幄方可约束各方兵马,然后再行进兵之举。”
王匡这话的没毛病,这十八路诸侯心思各异,要是没有人指挥的话,一个个各自行事,那肯定不校
“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
要曹操能够打下一片基业,在后世扬名数千载,那的确是个少有的人物,此时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就率先推举了袁绍为盟主。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因为此时大帐中的各路诸侯,能有资格成为盟主的也就是袁绍和袁术,以及曹操这三人,而曹操的出身很差,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争不过袁家兄弟,那索性率先表态,在袁绍那里刷一波好福
正像曹操所料,被后世总结为‘志大才疏,多谋少断,刚愎自用,表里不一’的袁绍,听到此言后果然喜笑颜开,不过还是假装推辞起来。
有了曹操开的头,袁术张邈等人也都纷纷劝起来,几次三番之后,袁绍装作勉强的应承下来。
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有些人是因为跟他关系密切,另外有些人却是为了粮草辎重和其他军需物资。
要知道既然成了盟主,必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为各路诸侯提供粮草就是其中一项。
这一来好名的袁绍得偿所愿,其他好利者也得了好处,也算是两其美的结果。
盟主确定下来之后,袁绍也就不再掩饰了,次日便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登坛盟誓。
焚香之后,台上袁绍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
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
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盟誓完毕,袁绍开始分配职务,此人虽然志大才疏,却深知行军之时,粮草乃是各军命脉,当即委任岛“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
营,无使有缺。”
不等众人有所异议,袁绍问道“如今汜水关乃是我军前往洛阳毕竟之路,不知何人愿意前去挑战啊?”
这先锋之职可不是什么好差事,那就相当于是损兵折将的炮灰一般,在场众人都是为官多年的老油条,自然都不想担当此事。
然而这十八路诸侯中,还真有一位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的热血之人。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容貌不凡,性格阔达,主动请缨道“坚愿率所部充作前锋!”
袁绍还真怕没人承担此事,此时见到孙坚愿往,连忙应道“文台勇烈,可当此任。”
孙坚也没有废话,得了盟主之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