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派善于奔跑的人去打探他的归期,自己则率领大军驻扎在江边等待。庆忌在途中听说了变故,立即逃跑。姬光乘着四马驾车追赶他,庆忌丢下车辆徒步逃跑,他的速度之快,马车都无法追上。姬光下令射箭攻击他。庆忌用手接住箭,没有一箭命中。姬光知道庆忌是无法抓获的,于是告诫西部边境要严加防范,然后返回了吴国。几天后,季札从晋国回来,得知王僚已经去世,他直接去王僚的墓前,表示哀悼并穿上丧服。姬光亲自来到墓地,要将王位让给季札,说:“这是祖父和各位叔父的意愿。”季札说:“你已经得到了王位,为什么还要让呢?只要国家没有失去祭祀,百姓没有失去君主,能够立国者就是我的君主。”姬光无法说服季札,于是即位成为吴王,自称阖闾。季札退居臣子之位。这是周敬王五年的事情。季札对争位的事情感到羞耻,他在延陵安度晚年,终身不再进入吴国,也不参与吴国的事务,当时的人们都很敬重他。季札去世后,他被葬在延陵,孔子亲自为他的墓碑题字,写道:“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官有赞美说:“贪婪的人为了利益可以舍弃生命,轻易地被财物和美色所诱惑。春秋时期,为了争夺王位,兄弟相残,不顾及亲情。谁能像季子一样,始终坚守道义,谦让国家,他的行为让阖闾感到惭愧,也让泰伯感到无憾。”宋朝的儒家学者又评论说,季札因谦让王位而引起国家动荡,这给贤明的名声带来了污点。有诗说道:“只因一让启群争,辜负前人次及情。若使延陵成父志,苏台麋鹿岂纵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且说掩馀和烛庸被困在潜城,时间一天天过去,援兵却迟迟不到,他们正在犹豫如何脱身。突然听说姬光弑杀国王夺取了王位,两人放声大哭,商量道:“姬光既然已经行了弑君夺位的事,必定不会容我们。我们想要投奔楚国,又担心楚国不相信我们。现在真是有家难回,有国难投,这该如何是好呢?”烛庸提出了一个计策,说:“我们现在被困在这里,不知道要待多久。我们可以趁着夜色,从偏僻的小路逃往其他小国,为日后的打算谋求一线生机。”但掩馀却说:“楚国的士兵已经围住了我们,就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一样,我们怎么可能逃脱呢?”烛庸接着说:“我有一个计策,传令两个营的将士,虚假宣称明天要与楚国士兵展开激战,到了午夜时分,我们兄弟就假扮成普通士兵悄悄离开,这样楚国的士兵就不会怀疑我们的行动了。”掩馀觉得烛庸的建议有道理。于是两个寨子的将士喂饱战马,吃饱饭,等待着军令布置阵势。掩馀和烛庸与几个心腹之人,装扮成哨马的小队,悄悄逃出了本营。掩馀去了徐国,烛庸去了钟吾。天亮时,两个寨子都找不到他们的主将,士兵们一片混乱,争先恐后地抢船只,返回吴国。他们丢弃的盔甲兵器无数,都被郤宛的水军缴获。诸将想趁着吴国的混乱,于是发动了对吴国的攻击。郤宛说:“他们乘我们遭遇丧事,行为不合道义,我们怎么能效仿他们呢?”于是和沈尹戌一起率军回撤,献上了吴国的俘虏。楚昭王因为郤宛有功,把缴获的盔甲兵器的一半赏赐给他,每遇到事情都会咨询他的意见,非常尊敬他。费无极对他的忌惮更加深了,于是想出了一个计谋,想要害郤宛。究竟费无极使用了什么计谋,让我们在下一回中揭晓。
:()通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