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这样的忠诚之士和叛臣区分开来呢?你只可以说:‘成都是鲁国北方的守卫,如果摧毁成都,齐国的军队会侵犯我们北方的边境,那我们又如何抵抗呢?’坚持这个说法,即使违抗命令,也不会被视为叛变。”敛阳采纳了少正卯的建议,让他的门徒穿上盔甲登上城墙,向叔孙氏表示:“我并不是为了叔孙氏而守护这座城,而是为了鲁国的社稷而守护。我担心齐国的军队随时会突然来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防御设备,我愿意献出我的生命,与这座城共存亡,不敢动一动城墙上的一砖一土!”孔子笑着说:“敛阳如果不是听了别人的建议,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季孙斯赞赏孔子平定费城的功绩,自知远远比不上,于是让孔子代理相国的职务,每遇到事情都会向孔子请教。孔子提出建议,少正卯就会故意歪曲他的意思,使得很多听者都被误导。孔子秘密向鲁定公报告说:“鲁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忠臣和奸臣没有区分,刑罚和赏赐没有确立。保护好苗子的方法,必须除去杂草。希望国君不要姑息养奸,请将太庙里的斧钺取出来,展示在两观之下。”鲁定公说:“好。”第二天,鲁定公让群臣一起讨论是否摧毁成都城的利弊,只听从孔子的裁决。众人有的说应该摧毁,有的说不应该摧毁。少正卯想迎合孔子的意愿,提出了六个不摧毁成都城的好处。这六个好处是什么?一是国君没有双重权威;二是巩固都城的形势;三是抑制私人势力;四是让跋扈的家臣没有依仗;五是平息三家的纷争;六是让邻国听到鲁国正在进行正当的改革,知道应该尊重鲁国。孔子上奏说:“少正卯错了!成都城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还能做什么呢?而且敛阳对公室忠心耿耿,怎么能和跋扈的家臣相提并论呢?少正卯在辩论时说了一些煽动乱政、离间君臣的话,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死刑!”群臣们都说:“少正卯是鲁国的闻人,虽然他的话可能不妥当,但是罪不至于死刑。”孔子又上奏说:“少正卯的话虚伪而善辩,行为邪僻而固执,徒然享有虚名,惑乱人心,不诛戮他无法为政。臣的职务是掌管刑法的司寇,请允许臣按处置贼杀大夫的刑法处置他。”于是命令力士把少正卯捆绑在东西两观的大柱之间,斩首示众。群臣们都面露惊恐之色,三家的人也都感到害怕。史官有诗赞美道:“养高华士太公诛,孔子偏将少正除。不是圣人开正眼,世间尽读两人书。”
自从少正卯被诛杀后,孔子的意愿才开始得到充分的实现,鲁国国君鲁定公以及三大家族都虚心听从孔子的建议。孔子于是开始确立礼仪制度,教导人们遵守礼义,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因此民众没有骚扰,事务得以顺利治理。三个月后,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上卖羊肉的商贩,不会故意提高价格。男女在路上行走时,会自觉地分开,不互相骚扰。路上遗失了东西,人们都认为是耻于据为己有,决不肯捡起来。来自四方的客人,一旦进入鲁国境内,都会有固定的供应,不会缺乏,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国内的人们唱着这样的歌:“衮衣章甫,来适我所;章甫衮衣,慰我无私。”这首歌诗传到了齐国,齐景公大为震惊,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被鲁国并吞!”不知齐景公会如何考虑,让我们看下一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