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隋沐杨和往常一样,先将儿子送至书院,然后才慢悠悠的赶往采风部。又是月底,第三期武林风云录明天就要发售了,不过现在,搞钱已经不是隋沐杨最关心的事了。 他关心的是,他要广招‘编外人员’的折子,政事堂会不会批准,诚然,他是利用采风部自己赚到的钱招人,招的也只是后天境的巡天卫。 但是,有人就要揽事,有事就会有权,所以,他的这个举动,还是会被认为有‘争权夺利’之嫌的,更别说,他的这些‘编外人员’最后都会派往各郡各县。 对当地的八方巡查使和金牌巡天卫...呵呵...人家刚吃了你几块肉,你就心疼了,就要自己单干了? 所以,负责押运第三期风云录的转运司巡天卫们此次离京,还得跟各郡的巡查使说明,即便采风部人员大增,也不会侵害他们的利益,当然,指的是现在已有的利益。 其实,隋沐杨的计划,姜墨白已经委婉的传达了他祖父以及明居正的意思,支持肯定是支持的! 毕竟儒门融入朝廷,朝廷强大就是儒门强盛,所以,在地方在搞一套情报体系,对政事堂是有利的,更别说,现在镇东安南之乱,给采风部新计划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只是,他们觉得会不会太赶了,隋沐杨掌管采风部还不到两个月,这大动作一个接一个... 改版武林风云录还好,毕竟,风云录出自帝都,不需要跟地方扯上关系,但是采风部采风使要下驻各郡县,那将来要面对的人和事,可就不是一本风云录可比拟的了。 隋沐杨一个先天人榜,能负责的过来么? 最后,隋沐杨只能明说,这以后会由明面上的陆小凤、以及暗中的师妃暄两位宗师负责。 明居正这才首肯。 儒门或者说姜家,虽然知道在清风山上又多出来一个年轻的宗师,但是,这种事,隋沐杨不自己说出来,他们又怎么可能说破? 要是被误会,自己等人派人监视清风派,咋搞? 其实隋沐杨之所以这么急,‘赶鸭子上架’,除了对做官儿是真的感兴趣之外,也是因为时间赶得好! 前面就说过,大周朝廷的文官,虽然主要出在儒门九院,但是,无论是道门还是佛宗,亦或者是世家宗门里,总有一些人是热衷于‘做事’(出世、做官)的,但是他们又不能去儒门九院进修。 所以,朝廷才会在儒门九院之外,另设了科举考试,又名进士科考。 进士科考,三年一次,考中者名为进士,进士,同儒门郡士一样,都是走文官一途的基础。 最初时,进士科考的规模较少,三年也就一百名,但是,因为进士科考是三教九流一起竞争,难度比郡士大,久而久之,进士慢慢的就高了郡士一等(其实不是)。 及至宣平朝,儒门九院里的优秀学子,已经不满足于有郡士进入官场,他们郡士结业后又跑来考进士。 然后...那一年,一百名进士就全成了儒门学子。 有一说一,在考试这一块儿,儒门还真是就比道佛、世家强,人家是真专业! 但是,你在强也不能吃独食啊!于是...那一年赴京赶考的各派学子怒了... 儒门VS除儒门外的其他人,于是,儒门完败。 最后,宣平帝主持、政事堂合议、儒门九院山长尽数列席,最后决定将进士科考的录取人数增加至三百人,同时,分立内外两榜,内榜录取儒门优秀郡士二百人,外榜则录取其他学子一百人。 这便是宣平帝登基之初,着名的内外榜事件。 这次事件,儒门看似胜了,因为三百人里他们一家就占了二百人,然而事实上,他们却吃了大亏。 原来,儒门九院每年能通过郡学结业考试的郡士一共有二千七百人!而且是年年有,如此,三年便是八千一百人。 而这八千一百人理论是和通过进士科考的一百人,是一样的,都是拿到了文官通行证。 但是现在一搞,虽然法理上,郡士还是和进士一样,但实际上,进士的前途就是比郡士高一截! 而进士中,儒门只占了三分之二! 据说,当年这个结果一出,儒门二代亚圣王阳明大儒直接一口逆血就喷了出来! 仰天直呼:儒圣毕生的心血都被废了! 所以现在,虽然都说县令、郡守这些文官都是出自儒门一脉...但其实...更具体的说都是出自科举一脉、进士一脉... 只不过,即便是道佛之人,凡是出来参加了科举,其实从根本上他们心中是有儒的,不能说他们背叛,而应该说他们是道儒、儒佛兼修的。 现在,单纯的书院郡士出身,已经很难走上高位,最多也就是在地方当个郡守,至于中央,能做到六部侍郎、五寺少卿已是极限,至于说臣子巅峰的六部尚书、三监五寺一院的九卿、甚至政事堂诸相,那必须是的进士出身。 当然,这些说的都是文职,而像隋沐杨,他其实想走的是萧道玄的路子,武职,修为才是一切品级的前提! 其实儒门后面也反应过来了,明白了这次的反攻,
“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