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倓带兵打仗,平定叛乱,稳定四方,保住千万人性命的功德,又掌握了军权,想要马上弄死王铸并且让其他人闭嘴,也是可以办到的。
但一个人的威信不是无限的,哪怕是皇帝,也不是无限的。
要不然李世民还过的那么克制?
要不然李隆基前期威信为什么那么高?
威信这个东西,说直白一些,就是大家都服你。
认为你在这个位置上,大家跟着你都有饭吃,而且会吃的越来越好。
有一部分人横跳都没关系,还有一大部分人支持就可以。
这就是一个关键所在。
政治的核心不在于你有权力就能为所欲为,也不在于你的行为正确与否,而在于你的行为能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大部分人支持你的前提是认可你,有了这个先决条件,你就有了威信。
如果你再有名正言顺的权力,那办很多事就可以相当顺利了。
如果只有权而无威信,可以下达命令,却无法保证大家伙为你卖命执行。
李倓当然有权力。
人事权、兵权、财政权,都在手里握着。
他当然也有威信,毕竟临危受命,挽大厦之将倾。
核心的问题就在威信这里。
权力保证你发号施令,威信保证你发的命令人们愿意去执行,但威信有一个极限值。
每当你发号的施令错误一次,你的威信就会弱一分。
例如杨广刚登基的时候,权力和威信都是巅峰。
那为什么短短十几年,隋朝完蛋了?
原因很简单,杨广将自己的威信一次次掏空,最后众叛亲离。
再近一点的例子有李隆基。
历史上的李隆基,从有了杨玉环开始,威信开始慢慢下降。
天宝年间之所以能维持十几年,完全靠他的余威。
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心里不服他,很多政令是无法贯彻下去的。
无法贯彻下去的时候,就只能用李林甫来锁死朝堂上下的行政,包括言论,以此来强行推动。
这样做的后遗症是巨大的。
而当安禄山叛乱的那一刻,李隆基的威信被打击得荡然无存。
这件事说明,就算一个皇帝曾经将一个国家推到了巅峰盛世,他也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乱来。
不但不能乱来,而且还要如履薄冰。
因为一旦稍有不慎,威信的折损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积累,什么时候爆炸,谁都无法预料到。
李倓的目光收回到王铸身上,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权力和威望,立刻马上砍了王铸,短时间内不会发生什么。
可他不打算这么做。
自从他做了皇帝,感受到了无上权力之后,他反而开始没日没夜提醒自己克制。
他杀了很多人,每一次杀人的时候,他都感觉到内心有一只凶兽浮现,仿佛要冲破那个牢笼,张牙舞爪。
每当那个时候,他就亲身体会到汉武帝、隋炀帝等人那种往下坠落的快感。
那种快感中有令人着迷的沉醉。
刚开始,你以为你是在为正义杀人,你也的确在为正义杀人,在肃清一切阻碍国家进步的阻力。
可到了一定的地步,你无法再分辨出哪些是真正阻碍国家进步的阻力,哪些是在唤醒黑暗和麻木的良知傲骨。
你作为皇帝,不能像百姓一样非黑即白,非善即恶。
所以,李倓很痛苦,他内心时常觉得皇帝不好做。
眼前的局面更难,比打仗更难。
要解眼前的局,只有一条路:抢占道义的高点,让反对者无话可说,再在道义的制高点去搞物理消灭。
“王卿的政绩,朕是看在眼里的,魏州今年修建了三座渡口,每一座渡口都能容纳船只三百只以上,连刘尚书都说,若无魏州的三座大渡口,清河、沧州的军备补给将会少一半,卿的功劳,朕时刻都记在心里。”
皇帝的语气温和而儒雅,令人如沐春风。
说完后,大殿内那紧张的气氛也在一瞬间变得缓和了许多。
你看看,你看看,还是圣人说话好听,还是圣人随和。
圣人不仅会打仗,对待臣下也非常走心。
这就是重视人才啊!
我们不跟着这种君主干,我们跟随哪种君主干?
在接下来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