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大会后的第二天,京城就开始动起来了。 先是皇家印书馆印刷了许多宣传标语,把京城的大街小巷贴了个遍,“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整治,从我做起”;“不准随时大小便”;“环境脏乱差,疫病易发生”;“病从口入,请饮滚水”…… 街上儿童也开始唱童谣:“蚊不灭,发疟疾。鼠不去,染鼠疫,虱子跳蚤传病疾,染病疾兮身体坏,清垃圾,扫大街,全民动员除四害。” 城个的难民,一队队地开进城里,有指定的街巷清扫大街:先泼洒清水掩住尘土,再用大扫帚,扫去浮土,浮土太厚的街道,还要扫第二遍,第三遍,直到露出坚实的泥土地面。 坊市里,也由坊长督促,抽调青壮打扫街道。市民家里,也要求保持整洁。 刚开始两天,尽管不停地洒水,扫大街扬起的尘土,还是飘散到空中,从空中往下俯看,京城仿佛盖了一层黄色的轻纱。 许多人不敢出门,皇家科学院下属的几家医院里,卖得最好的,是不起眼的口罩,人们发现,用口罩捂住口鼻,喉咙和胸肺会舒服很多。 因为,扫大街的难民,和坊市里清扫街道的市民,京兆府都免费发放口罩,每日一只。 许多人有样学样,也戴起了口罩, 有朝臣受不了了,开始上弹章攻击京兆府扰民,搞得全城鸡飞狗跳。有人开始争论,蚊子老鼠、虱子跳蚤传播疾病是不是真的?有人翻书查看,有人咨询太医。 这时候,皇家科学院又跑出来刷存在感,他们推出了一款叫做“显微镜”的器械,据说,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这台显微镜,被万历帝特旨,在内阁及六部传递,官员们看到水里的“小虫”,才开始相信“病从口入,请喝滚水”的标语,是有道理的。 大街天天扫,连扫了半个月,北京的天空才恢复湛蓝,人们走在没有尘土飞扬的街道,哪怕走一天,身上、鞋子上,也是干干净净的。 反对扫大街的声音终于小了,最后绝迹。 一个月后,人们发现,各坊市的一头修建了公厕,京兆府贴出告示,只要进入公厕里解决大小便,一次可获得一支竹签,集齐十支竹签,可换一个木牌。 凭木牌,可以到坊市另一头的澡堂里,免费泡一次澡,没有木牌的话,泡了次澡要给五文钱。 负责看守厕所和澡堂的,全是难民中的老弱。 第一阶段的目标完成后,由难民组成的工程队,开始在各条街道两旁,修改排水沟。 这排水沟建得极为宽大,沟底和两侧墙体,均用红砖砌成,用三合土做粘合剂,建成后的排水沟,宽两尺,深三尺,沟面用特制的大砖头覆盖,每隔三丈,留一外排水孔。 这么大的工程,只用难民可做不完,于是,市民里也有来做工的,街上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许多,小偷小摸之人减少,巡城兵丁们就轻松多了,这是意外之喜。 工程刚进行了三成,秉哲手上的一万两银子,就用光了,他跑来找孙府尹要钱。 孙玮嫌他多事,本来,把难民们送回家乡,京兆府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他们回家,能不能活下去,就是当地官府的事了。 偏偏这年轻人要搞以工代赈,凭空整出这么多事不说,这才刚开始呢,就没钱了,京兆府哪有这么多钱来填这个窟窿? 但是,一个多月来,京城环境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年轻得不像话的翰林编修,做起事来,条理分明,整个京城,成了一个大工地,他却忙而不乱,指挥得游刃有余 尤其是账目,记得明明白白,每一文钱的开支,都有实物可查。 连他这个宦海沉浮了几十年的老官僚,也找不出一点破绽,他想,要么,就是他老老实实的按实际收支记的账。 要么,他就是个做账的高手。 望着面前的年轻人那朝气蓬勃的脸,那清澈明亮的眼神,他宁愿相信前者,他真的是把每一文钱,都用到了环境改造工程上。 “京兆府里是没有钱的,你写份折子,本官帮你递上去。”孙玮放下茶杯,对他说,“环境改造的好处,人人都看到的,相信陛下也乐意再掏点银子的。” 秉哲没办法,只好回去写奏折,向万历帝要钱。 舜华和王衍爵,一直关注着秉哲的工作,为他印刷标语,编写歌谣,在朝臣们投诉工程扰民时,推出了显微镜,让人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病菌,减少了对整治工程的抵触情绪。 舜华知道,万历帝小气巴拉的一万两银子,肯定不够,再让他拿银子,比割他肉还痛苦。 这日秉哲回家,舜华见他皱着眉头,就知道他又遇到问题了,趁着没吃饭,她关切地问:“是整治工程出问题了?还是难民安置出问题了?” 秉哲两手一摊:“没钱了,这工程,进行了不到三成,不知道陛下还给不给钱呢?” 舜华扯过一张纸,提起笔说道:“来,画一张表格,把你还要改造的工程和所需费用列上,看看差多少,一次申请够。” 秉哲果然掏出记事本,把表格上的内容填满,最后总结下来,
“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