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下面还有搞好同事关系,我接受不了这种文化,虽然我这行不是太好听,最起码能解决温饱,挣到钱就行。
我跟师哥聊天呢,师父从柜子里拿出来一件瓷器放在桌子上:“你们三个看看。”
我拿起来一看,这是钧窑一字四方倭脚花盆,钧瓷,河南钧州(今禹州)钧窑烧制,其韵雅致,釉质厚重,温润如脂,釉色变幻不一,至臻至美。
这个盆之钧瓷花器,底部多刻数字,由一至十,以示盆及底座尺寸,一为最大,十为最小,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独创的窑变釉技术,变幻莫测,奼紫嫣红,对后世瓷业产生深远影响。这只花盆四方敞口,宽版沿,四灵处倭角为饰,腹壁微内收,形成恰到好处的角度,底部四角做如意云头矮足。
造型周正而规矩,典雅考究,通体罩施钧釉,釉层丰腴匀润,熔融自然,外釉色为官钧之海棠色,内釉为天青色,盆底蚯蚓走泥纹清晰可见。此盆的釉光与纹理变化当属蓝色之最佳品格,远观静穆恬谧,近看圆融烂漫。釉层依器型的转折而丰富多变,斑驳氤氲,与人无限遐想,别见一番古雅韵致。底部敷涂褐色护胎釉,与莹润釉光对比鲜明,清晰可见刻印“一”字款。
此类刻数字之钧瓷,传统断代北宋,然学术争议颇多,近来研究多断代十五世纪,霍吉淑于其着作中指出,此类底刻字钧瓷,除清宫所见数例之外,均未见于其他地区,也无墓葬出土例。此外,钧瓷烧造所用之双层模具法,至十五世纪初方由河南窑工匠所创。
“师父,这是明的?”
大师哥看了一眼:“我怎么看是元的?”
二师哥也看了一眼:“我看也是元的。”
我们三个争论了半天,师父摇摇头,没说话,看老头子不说话,只能又看了一遍,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 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但在明朝因明神宗名曰“朱翊均”后均州改名为禹州。
釉中含铜,所以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钧窑瓷器的颜色并不是入窑前就已经确定的,而是经过高温后金属离子所呈现的,所以又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其成品色主要为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而且钧瓷的瓷釉较厚,厚处有7-8毫米,出窑后由于灼烧和干燥使开片与非开片之间的釉形成与众不同的花纹,早期釉上有显着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是明仿宋的钧窑一字四方倭脚花盆。”
“你俩学吧,我说明的你俩还不信,师父说的,你俩信了吧?”
“师父,我怎么看像元的呢?”
“这是元末明初仿宋,你们三个说的都没错,但是你们看法不同,小宇开铺子,看东西偏往下看,你俩看文物价值,当然往上看,没有对错,说元的也行,说明的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