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帝王,但是文学素养还算高的,反正在李裹儿看来,那手毛笔字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令人惊艳,让李裹儿时常对着自己的鬼画符惭愧不已。不过……她现在也就是一个半文盲,说半文盲都是瞧得起她,不是任何一个人到了古代都能看的懂那些繁体字的,一些好认的还好些,那些笔画很多的,对不起……看着看着就头晕了,就不要指望着李裹儿能写出来了。
不得不说,当初李显被流放,还是带了些书过来的,当然没有那些什么三字经之类的,都是一些儒家思想的书,显然不适合给孩子启蒙用,所以李显也就没有教给他们书上的内容,只是对照着书教他们习字而已。
这让李裹儿小小的松了口气,说真的……在有通假字的情况下……她不认为她能很好的理解那些文章。
李仙蕙的病持续了大概两个月,在大家都以为这个孩子可能救不回来的时候,李仙蕙又开始渐渐的好转。
冬去春来,六岁的李裹儿开始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首先每天早晨晨练半个时辰,当然晨练也就是跑跑步,然后做一些比较简单的运动,比如说蛙跳下蹲之类
3、李裹儿的小聪明 。。。
的。再然后就是自己读书习字,虽然现在的字不太好辨认,但是抱着权当重新学心态的李裹儿还是认识了不少的字了,就连她父亲李显带来的书籍也有那么一两本可以简单看看了。
看书,适当的联系一下写字,让自己早日习惯使用毛笔写字的感觉。李裹儿心里清楚的很,他们一家人早晚都是要回到长安回到那个纸醉金迷的皇宫中去的,她的父亲还会登上那个象征着权利最顶端的位置。而早晚有一天她会被冠上一个公主的名号。
李裹儿想的很简单,不蒸馒头争口气,身为一个被流放过的公主,再次回到长安的时候一定会让人看不起。既然始终都要站在那个位置,那不如努力的充实自己,至少让别人不敢小瞧自己。
不得不说,李显这个人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是自小在皇宫中长大,规矩教养不会因为流放的岁月而消失,在平时对李崇润李裹儿和李仙蕙的教育之中,还会带着宫里的那套规矩。而李裹儿没事的时候也会去贴墙站——气质这种东西,有一部分是天生的,单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
李显和韦氏对于李裹儿的某些举动虽然不了解,但是对于李裹儿的勤奋两个人还是很欣赏的,对比一下李崇润和李仙蕙淘气爱玩,李裹儿就显得成熟许多——当然,很多人喜欢跟这个叫小大人。
李裹儿在闲暇时间也会跟着去田里看看,顺便帮帮忙,当然也仅止于此了,虽然她自己也想学习以前看过的那些穿越小说什么的,运用现代的知识提高一下每亩田的产量,但是!问题就出在在李裹儿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关于农作物的那些知识——就算是播种插秧什么的也是穿过来以后才学习到的。
房陵这里根据李裹儿的观察大概是属于亚热带的气候,而且还是个盆地,降水量也不错,种植各种植物都很容易长,不过李显带着那几个一起被流放的家奴多是种植水稻,对于水稻,李裹儿脑子里最先想起来的就是杂交水稻!没办法,那个太有名了。
不过,如果真的让李裹儿说出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对不起,咱不是那个专业的,换句话来说,就算是那个专业的,在这个没有显微镜试管以及各种现代化仪器的时代,如果真的能弄出杂交水稻那绝对是神人……
显然,李裹儿还没有那么逆天,于是,这个脑筋就不能动了,再想想,就想起了,水稻水稻,种植水稻要拥有水田啊,水田可以养各种水生动物啊,植物就算了,会跟水稻抢养分,如果是动物就不一样了,不仅能够提供他们家更改一些花样,而且水生动物的粪便还能给水稻提供一些养分,一举两得有何不可?
接下来李裹儿就开始绞
3、李裹儿的小聪明 。。。
尽脑汁,其实不是什么水生动物都适合在稻田里养的,水稻的种植水田比较浅,适合小一点的。记得曾经有人同时养过黄鳝和泥鳅?
不过这两种……小鱼苗似乎不太好买,房陵这个地方紧邻长江和汉江,渔民一般都靠捕捉野生鱼为生,很少出现养鱼的。
不过,所幸李显为了给家里人调整一些膳食,并且为了省钱经常会带几个家奴出去捕鱼。自从有了水稻稻田混养的想法之后,李裹儿每次都跟着李显他们出去捕鱼。
虽然说长江和汉江在这部分的水域并没有多险恶,但是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李显并不愿意带着小孩子去出水,而且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