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出兵相攻的话,是只有害处而无益处的,微臣赞同子敬的话,若是能令刘备进攻曹魏的话,对我东吴是最有利的,我东吴大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而子敬的想法未免太过一厢情愿,刘备不可能会因为汉献帝而出兵的,不过,我东吴,倒是能够投石问路一番,主公不如修书给刘备,就说我东吴看不过去曹丕吞并了汉家天下,意欲出兵,光复汉室。还请蜀军兵出斜谷道,直取长安。”
孙仁按着杨林的建议,立即修书给刘备。
刘备接到了孙仁的书信,便召集众臣议事,刘备道:“今汉帝被废,曹丕称帝,东吴之主孙仁让我出兵斜谷道,直取长安,而东吴自己,便跨江而上。取许昌、洛阳,以光复汉室,你们以为如何?”
众臣一听,都面面相觑。
东吴的主公孙仁,她怎么会写这样的一封书信来到,要知道,东吴私自铸造货币,早就有不臣之心了,现在汉帝被曹丕给废了。东吴又怎么会为帮着汉室天下说话了?
李严道:“主公,这分明就是东吴的诡计,骗我军与曹军死斗,而东吴自身。则只是出兵不出战,等着坐收渔人之利。”
邓芝也道:“若要进兵曹魏,必定要东吴率先出兵,否则的话。我军若孤军深入,又无东吴的援助,岂不是有去无回?”
朝臣们议论纷纷。不过大部分的人,是赞同东吴的提议的,因为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当下汉帝被曹丕给废了,那么作为汉室宗亲,刘备定是要出兵向曹魏发难的。
而朝臣们所担心的,只是东吴是否会真的出兵夹攻曹魏,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己方的胜算就会大增的!
刘备瞧着朝臣们的议论,并没有表态,直到朝臣们已经无话可说了,他才缓缓说道:“列为臣工,依你们之见,东吴难道会真的出兵?”
众臣不解刘备为什么会如此问,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于是刘备便将问题抛给了诸葛亮,问道:“孔明,你曾在柴桑为质,对东吴主公应当颇为熟悉,你以为,东吴的主公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否会出尔反尔?”
诸葛亮道:“依微臣之见,东吴的孙将军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却也是敢说敢当之辈,若是话语出自孙仁之口,那么就断然不会有所差错,不过在这位女主的身边,却有一位最擅长玩阴谋手段之人,便是东吴的长史杨林,此人毫无信义,倒是能够影响到东吴主公的决策。”
长沙之战后,杨林并没有要求诸葛亮来东吴软禁,对于诸葛亮来说,可以算是网开一面,诸葛亮对于此,倒是颇为感激的,不过那是私事,在公事上,诸葛亮却毫不隐瞒自己对杨林的负面评价。
诸葛亮的话,正好点中了刘备心中所想,于是刘备立即说道:“孤也是如此认为,当下的东吴,虽然吴主宅心仁厚,但是在吴主身边,却又奸吝之人在,因此,当这些小人未离开之前,东吴主公的话,实在是不可信。”
群臣们不知道如何说,只有诸葛亮,明白了刘备的用意。
诸葛亮道:“既然东吴不可信,那么我方可以拒绝东吴共同出兵的提议,只不过,这拒绝的说法,应当考究一点,主公,你可以说汉帝已被曹丕害死,若出兵曹魏,纵然是取得了城池,也没有办法找到皇帝,因此,出兵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诸葛亮如此说,群臣就更加不知所云了。
诸葛亮竟然会给主公提如此蹩脚的建议,当下汉献帝虽然被废,但是却未死,你擅自传汉献帝的死讯,岂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不过对于诸葛亮的建议,刘备却颇为赞同,道:“孔明之言,甚合孤的意思,孤这就修书给东吴的孙将军,说明利害关系。”
诸葛亮向刘备拜了一拜,但是心中却不免失落。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是被刘备意欲光复汉室的决心所感动,才同意出山的。
但是自从辅佐刘备之后,诸葛亮才知道刘备的为人,因此,诸葛亮颇为失望。
这一次,汉帝被废,纵然是蜀中再困难,为了大义,刘备都应当与群臣商议出兵之事的,不管最后能否出兵,都必须摆出一个姿态出来。
然而刘备却连姿态都没有摆出来,只是一味的拒绝出兵,而他真正的目的,诸葛亮早已经瞧出来了。
只可惜,刘备的心思,也只有诸葛亮一个人瞧见了,至于其他的蜀中臣工,倒是没有能够察觉,所以,他们觉得诸葛亮所提出的建议非常的别扭。
当然,东吴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们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