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是吉林省的一个边陲小镇,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面临乌苏里江,与江对岸的达利涅列琴斯科市隔江相望,尽管这里被遍地的沼泽湿地所包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里却又是一处兵家重地,至少对于日本人而言,这是一处兵要之地。{首发}
八年前,在日军侵占虎头后,随即派出兵要参谋对虎头一带进行测绘、勘探,次年开始在这里住扎重兵,并秘密修建虎头地下要塞。当时以苏俄为假想敌的关东军司令部认为,“虎头恰似正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咽喉的匕首,又像直插苏联滨海边疆区心脏部的长矛枪尖。不能不看到虎头作为天然的桥头堡,凭借周边的大沼泽地带,完全可以抵制敌人的奇袭和机动作战”。
一语道破了日军的天机,这里是进攻苏联的桥头堡。虎头被日军侵占后,按照关东军对苏作战的计划,不能不把这里视为军事要地。特别是虎头的地形在军事上更为重要,虎头镇北的猛虎山由三个山丘构成,远眺,有虎尾、虎身、虎头之分,如凶猛的卧虎之态,形象极为逼真,高昂的虎头,隔江雄视着的达利涅列琴斯科市、达利涅列琴斯科铁道桥、西伯利亚铁路及苏联的萨里斯基军事区。这里可以直接渡江进攻苏联;可以支援绥芬河、东宁正面的日军主力向苏联海参崴地区进攻;可以阻止从伯力南下增援的苏军;可以切断对面苏联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
日军在虎头区域主阵地的猛虎山是由东、中、西三个山丘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猛虎山阵地为虎头要塞的中枢部,日军虎头国境守备队司令部所在地。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为中心,由山底向东、西猛虎山延伸,长达8公里。之后,延伸到虎北山和虎啸山,形成了巨大的地下隧道网络。隧道宽、高约3—4米。所有覆被,均用3米厚的钢筋水泥浇铸,工事上面的自然植被茂密,不见一点人工痕迹。在山地的表面开有出入口、枪眼、炮眼、反击口、换气孔、观测所等几十条横竖通道,像蜘蛛网一样的山底下向各处延伸。
尽管此时,这要塞远还未完工,但是由大坂陆军兵工厂生产六门300毫米“丸一大炮”却已经完成部署,被称之为“丸一大炮”的七年式要塞用榴弹炮,实际口径为305毫米,射程超过二十公里,而其部署在虎头要塞,却是为了从虎头要塞对苏联沿乌苏里江环形铁路实施炮击,在战时可以破坏远东的铁路系统,切断海参崴与伯力之间的陆地联系,这样滨海区的苏军便会被分割成为孤军。
7月7日,凌晨时分,在绥芬河以及满洲里的山地、草原上的四十余万关东军、三千多余辆战车以及数千门大炮,在黑暗的静寂中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时,而在灯火通明的虎头要塞内,此刻是凌晨3点12分。要塞内的每个人都在看着时间,每个人都觉得喉咙发紧,所有人的心脏都在砰砰地跳动着。此刻的沉寂令人难以忍受。
3点15分,要塞司令苍茂周藏少将又一次紧张的看着手表。但随着分针在表盘上的移动,针对前方处在一片寂静和黑暗中的苏联的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地逼近了。
“测量准确吗?”
又一次苍茂周藏少将大声询道,像是怕电话员不清楚他的命令似的,他又一次追问道。
“丸一大炮的测量准确吗?”
他所指的测量自然是指对西伯利亚铁路的咽喉——达利涅列琴斯科大桥的测量,那座大桥距离要塞不足20公里,正好在要塞炮的射程之内,而根据命令,在对苏进攻的同时,虎头要塞即以密集火力,对达利涅列琴斯科铁路大桥实施准确炮击,从而切断海参崴苏军与后方的铁路交通,随后方才以密集火力攻击铁路。
能否一炮击中达利涅列琴斯科铁路大桥,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役的实施,作为要塞司令官的苍茂周藏少将这会自然显得极为紧张,他生怕炮手们不能准确测量,从而打偏的炮弹。
在苍茂周藏少将紧张的询问时,在要塞炮炮台上,巨大的弹丸被推车推至炮尾,由吊轮装进炮膛,当炮手们忙活着装填炮弹的时候,几名炮兵军官则在灯光下,进行着最后的图上作业,当他们进行图上作业的时候,在炮台前方,一名军官放出了一个气球,同时,他又观察着风速仪,以确定风速。
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风速、风向被一一测定出来,而所有的这些数据都被汇集到炮台台长的那里,经过严格的纸上推算之后,瞄准的参数被计算出来,要塞炮粗重的炮管随之被缓缓摇起,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的炮身,直指向满天的星斗,那幽冷的金属光泽似乎是在警告着人们,它即将向江